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专题印刷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计算专题练习
一.实验探究题(共35小题)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mm。
(2)该实验原理是 。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2.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选填“>”、“<”或“=”)vAC。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5.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和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6.如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
(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 ,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有关;
(2)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观察图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4)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7.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噪声叫做“隐形杀手”,现代的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从 和 减弱噪声。如图丙所示,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仪是测定声音的 (填写声音的相关特征),它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8.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填“左”或“右”)图。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99℃,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3)为了说XX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某某”,“白某某”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9.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XX 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原因有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
10.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但要继续 热。
11.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 ℃,第7分钟处于 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12.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 ,凝固点是 。
(2)在BC段,锡处于 态;在DE段,锡处于 态。
(3)锡的熔化用了 min,它熔化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态。
13.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试验中,某实验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
(1)试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 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 ,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海波融化的特点是 。
14.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由图象可知,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②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象丙分析可知m1 m2(选填“>”、“<”或“=”)。
1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象中AB段某某CD段某某:该物质在 (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16.小阳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蜡烛B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3)如果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行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
(4)为了验证像的虚实,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能呈现像。
17.如图所示:
(1)如图1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图中∠r是 (填“入射”或“反射”)角。
(2)请在图1中,作出光源E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E',小明利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多组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用量角器测出∠i与∠r,多次测量结果如表,分析可知:在光的反射中, 。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 。
(3)小红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2所示,但纸板与平面镜并未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在纸板 (选填“上”、“前”或“后”)。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4)如图3,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
18.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明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厚度为2cm和1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厚度为 的玻璃板做实验。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 呈现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
(4)改变蜡烛A的位置,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平面镜位置在MN处,由此知 。
(5)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 。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竖直向下 D.竖直向上
(6)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19.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20.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硬纸板,F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 ∠AON,若将AO向ON靠近,OB ON(选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乙,把F向后折叠,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 。
(3)若光线沿BO入射,则光线经镜面后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1.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2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 。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某某,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①”或“②”)处。
2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25.如图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和物体的颜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某某呈现彩色光带,白某某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 (选填“红”或“紫”)光。
(2)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是 (选填“①”“②”“③”)。
(3)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玻璃,发现白某某的各种色光分布没有任何变化,则该玻璃是 色的。
(4)换一块红色玻璃加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则白某某将会呈现 色光。
(5)拿掉玻璃,将白屏换成蓝色屏,我们 (选填“仍能”,“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6)综上所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6.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把物体放在离凸透镜8.0cm处时,在光屏上 (能或不能)成像。
(3)当物体离凸透镜15.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用一张不透光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 (能或不能)成像。
(4)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由于近视眼镜是 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透镜和光屏固定不动时,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左/右)移。
(5)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 。
A.将蜡烛向下移动
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C.将光屏向下移动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2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从左向右看,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3中的: 。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如图丙),则人眼按图 。(选填“A”、“B”或“C”)的方式可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9.小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主轴上的A.B.C.D.E.G等各点(如图所示)分别按以下情况调整好光屏的位置:
(1)把烛焰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最大的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2)把烛焰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最小的清晰倒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7.(6分)为n,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㧟V图象,如图所示。求:
(1)该液体密度;
(2)量杯质量。
8.如图所示,实心正方体甲的边长为0.2m,质量为4.0kg;实心正方体乙的密度为6×103kg/m3;一个空烧杯装满某种液体后质量为2.0kg,把正方体乙浸没在烧杯中,溢出0.4kg液体,并把溢出的液体擦干后,测得正方体乙,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4.6kg,求:
(1)正方体甲的密度ρ甲;
(2)该液体的密度ρ液;
(3)若沿实心正方体甲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个底面积为0.02m2、高某某h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挖去部分中倒满烧杯中的液体,是否可能使甲变化后的总质量等于乙的质量的2倍?若可能,请计算h;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9.一个质量为259g的铜铝合金实心球,其中铝的体积占30cm3.铜的密度为ρ铜=8.9g/cm3,铝的密度为ρ铝=2.7g/cm3.不计混合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求:
(1)30cm3铝的质量是多少?
(2)合金球中铜的体积;
(3)合金球的密度是多少?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专题印刷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专题印刷版由用户“kevin2283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