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
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
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
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
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
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
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
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
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有尝试的愿望, 尝试能够成功, 成功才能创新。 ”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XX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
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
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
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
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
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
较深刻的理解。
七、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
义的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自然得到了提升。
3、评价激励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评价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上(这也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习者的行为采取正强化(表扬与激励),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使学生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由用户“zoujitao”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