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

第一部分:物质的定义

第二部分:物质是运动的

第三部分:物质是联系的

第四部分:物质是发展的

第五部分:意识的定义

第六部分:二元论

第七部分:一元论

第八部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九部分:客观唯心主义

第十部分:主观唯心主义

第十一部分:辩证法

第十二部分:唯物主义

第十三部分:矛盾是事务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十四部分:内因和外因

第十五部分:量变质变规律

第十六部分:对立统一规律

第十七部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十八部分:共性与个性

第十九部分:原因与结果

第二十部分:必然与偶然

第二十一部分:可能与现实

第二十二部分:本质与现象

第二十三部分:内容与形式

第二十四部分:归纳和演绎

第二十五部分:分析和综合

第二十六部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二十七部分: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第二十八部分:思维的发展过程

第二十九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第三十部分:私有制

第三十一部分:阶级的产生

第三十二部分:劳动的异化

第三十三部分:剩余价值

第三十四部分:公有制

第三十五部分:人性

第三十六部分:爱情、性、婚姻

第三十七部分:女性之解放

第三十八部分:国际主义

第三十九部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统一

第四十部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第一部分:物质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那么到底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呢?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有必要先搞清楚这个问题 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意识则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一种外在表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不能把这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相混淆。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自然: 春天的花竞相绽放,过了一段时间后凋谢了,是不是物质消失了呢?龚自珍有这么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是消失了,但物质没有消失,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第二年花又开了,也不是被创造出来了,而是物质从一种形式又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辩证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奴隶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封建制所代替但社会没有消失,只是以封建制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二部分: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自然界的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是运动,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的运动。 静止:比如地球的板块运动我们很难感受到,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但不代表其绝对的静止,而是相互运动的,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火山爆发和地震。社会也是发展的,原始社会数百万年看似静止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步入了奴隶制社会。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只谈运动不讲物质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只谈物质不讲运动必然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运动离开物质,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某某,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就是成语刻舟求剑的由来,物质脱离了运动。

第三部分 物质是联系的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 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都有联系,不存在不与其它任何事物发生联系的事物,有些关系虽然不是直接的但依旧有联系。比如鹰吃蛇、蛇吃鼠、鼠食庄稼、而动物的排泄物、尸体又转化为别的物质形态为庄稼提供生长所需的肥料。 多样性:由于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联系呈现出多样性。比如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又对具体学科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强加于事物。比如2007年是六十年一次的金某某,于是很多年轻夫妇把宝宝的出生时间定于这个周某某,其实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不能人为制造联系。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只把马克思主义视作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和具体学科、生活实践、思维认识等毫无关系,人为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和具体事物的联系。 条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脱离一定的条件而存在,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同的条件。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情彼此互为条件,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例如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具体条件下进行主观能动,都是在具体条件下的,“有条件”才是无条件的。 举一个例子:有一部分人认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为什么需要舶来的马克思主义?另一部分人一谈哲学则言必称希腊,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包括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上都充斥着这种错误观点,直接否定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何以让人信服?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西方哲学,那西方哲学来源于哪里? 1、本土哲学 2、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被保存了下来,十字军东征后又把这些文献带到了当时的欧洲,逐步发扬广大。 3、*_**国哲学。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到伏尔泰、斯宾若沙的“中国热”时期,东方哲学为欧洲人民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一部分,这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正确认知上的。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世界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舶来品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而是更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这也是否定之否定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物质是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通常用运动、变化、发展来表述物质的运动状态,但是运动和发展是有区别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单纯的数量增减或位置的移动,而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唯一标准就是其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无关于事物出现的先后、形式是否新奇、暂时的力量对比等,更不能靠主观臆断。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1、新事物萌发、产生于旧事物内部,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因而是旧事物所无法消除的。新事物和旧事物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新事物一方面促使旧事物灭亡另一方面也是旧事物所赖以存在的因素,旧的一方如果否定了新的一方则旧的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可能。很多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迫切地想在今天和资本主义决裂、明天实现社会主义、后天建立共产主义,并且试图在完全否定一切旧事物的前提下创建新事物,即人为地创造物质和消灭物质,从而落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 2、新事物比旧事物更能适应发展的条件和要求,因而更富有生命力。生物的进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3、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成分,克服了消极的成分、又有新的创造,因而具有更丰富、更高级的内容,也就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束缚。 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必然遭到旧事物的围剿,而新事物一开始总是弱小的,往往得不到支持,就如鲁迅先生写的《药》一文中,广大人民群众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反而去买由革命党人鲜血染红的人血馒头去治病。随着和旧事物的斗争新事物慢慢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旧事物必然作垂死的挣扎,甚至形势还会反复,这就注定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其在内容上总是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所以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必须坚决地展开斗争,并努力转变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各种错误的思想,无论现在新生事物多么的弱小,但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第五部分: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起源于自然界的长期发展和人类实践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意识的内容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经过人脑的加工可以反作用于某某。自然界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实物粒到场,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存在、自然界的规律不依赖人的意识。人类社会则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物质、人类社会的活动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因此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统一于某某。 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坚持意识依赖于某某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某某。 举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类利用这个规律,使飞船飞出地球增加了额外的速度。 1、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它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某某。 2、意识并没有创造物质或消灭物质,飞船是被创造出来的,但构成飞船的物质却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只是我们意识反作用于某某改变了物质形态后的产物。 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扩大,肢体语言和简单的叫唤声己经不再适应交际的需要,为了反映我们的意识,语言逐步产生了,并且是跟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而文字的诞生赋予了意识强大的生命力,不再因为人的生命终结而消失。如果说血缘所继承的财产是有价的,那么思想的传承、延续、发展却是无价的。

第六部分: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把人脑的产物“意识”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故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宗教:二元论的宗教认为世界由两种力量统治:善与恶,比如基督教的上帝和撒旦。人类被这两种力量所支配——善的灵魂,恶的肉体,如果恶属性的肉体在较量中占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肉欲所支配(如七宗罪),变成“恶”的人。如果善属性的灵魂占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善”的人,也即是上帝的子民。从“恶”变“善”,要通过祷告、苦行、禁欲等方式,把灵魂从肉体中洗涤出来。

第七部分: 一元论

一元论有两大类: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意识,主张意识为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 一元论宗教:佛教把世界本原视为“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对世界一切事物本质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缘起的结论。故《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不论是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空”,才能证悟到菩提。 黑格尔唯心主义一元论: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黑格尔认为,精神从来没有停止运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精神的辩证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使它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向前进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发展也就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正是对“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自我认识过程的系统阐述

第八部分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其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不可知论的主要表现形式:

1、认为世界不可知没有规律而不能被人认识,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2、认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能被证明或否定,因此以所谓理性思维假设建模,表象化地认识世界否定人类可以认知事物的本质。 可知论是认为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同不可知论相对立,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可知论,但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能动的辩证过程,没有科学地解决世界何以可知的问题。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但其可知的本意是指“绝对精神”可以自我认识,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也无法正确解决现实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有人说: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因此可知论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一切客观体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认为人能够遍知宇宙物质分布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的客体,而不是认识主体和认识过程。所以可知论可以解释为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某某决定意识,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即意识决定物质。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的背后是玄学,还举了些中外科学家为例子,以此否定可知论。我一位朋友的朋友是研究天文学的博士,通过研究她发现宇宙温度要保持平衡需要2000多度,这和现实是相违背的,所以在她本应努力钻研的大好青春年华之时却深深地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最后选择青灯古佛了却残生。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因此在寻找真知的道路上必然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九部分: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某某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体现。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是把人的意识、一般概念与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依赖的物质实体完全割裂开,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神化,使之变成一个脱离、先于并主宰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是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比如佛教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事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归根结底一切随缘,既然世界的本质是人们琢磨不透的(不可知论),那又何必妄执(偏执)呢?所以世界的本原是“空”,“空”就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对世界一切事物本质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缘起的结论,只有理解“空”,才能证悟到菩提。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往往采用禁欲、苦行(各宗教都普遍存在,比如印度、希腊)去控制人的动物性、社会性的需求,表现出意识决定物质的特点。 那么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者也称自己是有钢铁意志的革命者,难道不是唯心主义吗?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通过正确认识世界及发展方向后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社会物质上的。因此共产党人虽然和其他人拥有一样的血肉之躯,却可以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创造常人所不能及的奇迹并付出别人所不能想象的巨大牺牲。

第十部分: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唯我论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两种哲学思想: 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是一种不可知论,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过程一定会有挫折甚至极其严重的失败,但却引导着人们一代又一代不畏牺牲地奋斗,直到其最终的实现。不过只是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却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是不能实现的,哪怕付出无数人的牺牲,因此必须用唯物辩证法来改造世界而不是其它什么办法,才能说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得到了统一。

在我接触到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中发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没有得到统一,比如:

1、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是其用来认识世界的方法,但并不是其人生观,换句话说并不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只是为自己谋利的工具,这使我很震惊,可这一类人却普遍存在。

2、认同马克思主义却从根本上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唯物辩证法毫不感冒,完全凭着自身的感性认知开展工作,重实践轻理论,反感学习马哲和马克思主义其它思想,视其为说教。

3、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却歪曲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以错误的方法进行实践,不是犯极“左”、教条的错误就是犯右的错误忽视斗争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世界,还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并用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来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2. 《马某某》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3. 政治暑期真题演练学生版
  4. 化学试卷题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6. 马某某50个知识点集锦
  7. 《马某某》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8. 马某某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9.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10. (完整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汇总
  11. 《弹簧测力计》课后反思
  12. 中学定期对运动器械检查维修的通知
  13.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3
  14.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5. 考研政治1000题多选陷阱浓缩整合版
  16. 教学设计与反思
  17. 1.3.1《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学设计
  18. 《图形的运动—旋转》教学反思
  19. 2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一章)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启蒙四十篇由用户“mengmeng_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6-07 02:56:50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d/0a/67176.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d/0a/67176.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