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课题方案的写作与修改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课题方案写作与修改
自问:
这个课题和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结合紧密吗?大致要怎么做想好了吗?
重点关注: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
一、课题名称的表述
1、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3、简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
4、醒目.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较好的课题名称:
(研究对象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初中生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读悟结合 探究引导”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五法一线式阅读训练的研究
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整合策略研究
一年级分层写话的可行性研究
小学数学情感目标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再现问题情境:可聚焦现场,呈现细节;可概括提炼,提纲挈领。然后对问题做归因分析,点明研究的意义。
(具体参看后面的附1、附2两个课题方案)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1、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对象带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学校”、“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可根据某一标准(有权威性的标准最好)来做出划定,例如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标准,评估分数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学校”。
2、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得根据研究目标考虑。其范围有来源范围和特征范围。来源范围有地域、学校、班级;特征范围有性别、年龄、心理特质等。
例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学生的范围是某一地区还是某一学校,在什么类别的学校,在什么年级或年龄段,这些都要进行明确的界定。
3、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他人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如:课堂评价,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具体又指向哪些?这些都要明确界定。
案例一:
小学数学五法一线阅读训练概念界定
是指以提纲挈领式的领读法,以字斟句酌的品读法,以融会贯通式的通读法,以问题引导式的导读法,以读练结合的讲读法作为五法一线阅读训练的基本方法,以语言交流为主线来构建小学数学阅读“五法一线”式的阅读训练体系,通过构建这一训练体系强化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阅读审题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
1、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一一对应。
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可以是研究目标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或者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一种合逻辑的解释,所以在形式上可以是有几个目标就有几大块研究内容,也可以是根据研究目标合逻辑地分解为几大块研究内容。
如:研究目标是构建×××××××的教学模式,那么研究内容中就要体现这个教学模式是怎样的一种结构;
再如:研究目标是通过整合教材训练学生自主提问能力,那么研究内容中就要有怎样整合教材的内容,整合教材的策略等相关内容。
2、研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研究内容的制定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避免研究内容的大、空、虚,要注意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融入你的教育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践教育教学行为的操作体系。
3、研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要分析研究内容的每一部分是不是能贴切地体现本课题的核心思想内涵,不能采用硬贴标签的方式,要研究每部分内容之间是不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要避免硬凑而导致研究内容无法“一体化”的现象发生,也要注意交叉重复的问题,更要注意研究内容的每一个部分之间的连续性、阶段性及关联性等。
4、研究内容的表述要从如何研究的角度来谈。
研究内容的表述应该是一个设计者从预设的角度来谈我未来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该从哪几方面来做,准备如何来实施,换而言之,研究内容的表述就是种“概念式”的设计。
5、研究内容要具体化。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分为哪几大块;第二,每一块内容分为哪几个主要操作层面;第三,每一个操作层面具体实施的措施。
案例:“读悟结合—探究引导”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
一、读悟结合
1、边读边某某
①读出形——在头脑中形成课文中语言所描绘的形象;
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情感;
③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括的寓意、精髓。
2、边思边某某
。。。。。。
3、边连边某某
①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
。。。。。。。
②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
。。。。。。
4、边比边某某
①减(添)词比较。。。。。。。
②换词比较。。。。。。。
③变序比较。。。。。。。
二、探究引导
这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调控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既是一个自读感悟结果的输出过程,又是一个在他人帮助下效果的回授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过程,又是一个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学生二度学习、重新感悟、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展开主要分三步走:
1、多方反馈
主要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感悟的结果。。。。。。
2、多维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的感悟结果进行判断和评议。。。。。。。
3、多向调控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感悟结果,引导他们进行二度学习、重新感悟,使之达成目标。。。。。。。
五、研究的方法、过程及思路
1、研究方法
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
2、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过程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一般研究过程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和专家论证评价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3、研究思路
即系统地、完整地从研究的视角、方法、途径、目的以及重要观点精炼地进行阐述。
【举例】低年级个性化朗读形式的研究:
本课题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信息,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文本内容,设计不同的角色体验,达到个性化理解文本(视角)。利用角色体验法去学习、探究课本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或拓展延伸进行创作表演,达到个性化朗读文本,表演文本,创作文本(方法途径)。通过研究尝试构建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朗读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个性化朗读的能力(目的)。……
范例1:
课题名称: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追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 xxx
研究起始时间:20**年*月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情境描述】
在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以十为单位能够给我们购物带来方便,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并抛出问题:“你觉得可以怎么又快又对的拿出14支铅笔?”学生回答:“先给一盒10支,再单独拿4支,就是14支。”“看来,大家已经认识14了,那么14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答。 ……
在认识了3个十几的数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了11,教师问:“谁能说说11的组成?”学生很快说出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教师马上小结:“11中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情境分析】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断中,在认识14的时候,教师只是让学生体会以十为单位的便捷性,没有必要追问到组成;而在11这里,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追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从而引发思考,让学生自己结合小棒图体会两个1所表示的的不同意思。如果教师能够正确的把握追问良机肯定能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在现在的课堂上,很多老师的提问依旧是“为问而问”,注重设问,忽视追问。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存在着这样的几个问题。
1.错失“追问”良机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到某个关键处或者重难点时,教师该追问时不追,不需追问时却急着去追问,使得自己的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 2. 未敲追问内容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在面对学生的的意外生成时,无法正确确定追问的内容,导致失去了很好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意义
1.“追问”可以更好的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交流的快乐场所,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精神家园,而师生对话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设问、有效追问,可以为师生的课堂有效互动搭建平台,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课堂在思辨中曲径通幽、暗香浮动、水到渠成。 2.“追问”可以更好的利用生成信息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课堂上总是会出现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这些生成有些脱离了我们的教学,而有些却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如何为教师所用,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而追问就是引导的有效方式之一。 3.“追问”可以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 实际上,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何谓追问?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思维的激发,追问具有层次性还具有引导性。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
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智慧“追问者”。让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更好地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构建“轻负高质”的课堂。 2.促使学生会学乐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追问”中,不断引发新思考,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更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达成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研究,提高课题组老师 “追问”技巧,使我们更善于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以智慧开启智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追问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又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么课堂中具体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追问现象呢?这些追问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本课题组希望通过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及外出学习机会,积累课例,整理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归因分析。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方法技巧研究 课堂中教师的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教师在追问时某某是有不同的方法技巧呢?本课题将根据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特点、时机、内容、梯度设定、方式方法等方面去总结一些教书追问的方法技巧。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时调整教学策略研究 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成,教师会进行不同的追问,追问很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教学预设,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也需要教师对教材对目标有很好的整体把握。本课题将总结出一些教师追问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以提高教师有效追问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诊断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结合平时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整理分析教师课堂追问的现状,提出提高教师课堂追问能力的具体策略,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二)研究的阶段及思路
本课题拟定研究时间为1年,研究思路及阶段划分如下: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确立课题,撰写课题方案,申请立项。2.实施阶段:**年**月——**年**月1)组织课题组教师再次学习相关理论及他人实践经验。2)对教师的日常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我校教师数学课堂追问的现状。3)通过系列研究活动,及时总结有效追问的方法与策略,改进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4)做好阶段性研究资料、成果的收集整理、交流展示工作。3.总结阶段:**年**月——**年**月1)总结成败得失,上升为经验理论,撰写研究报告。 2)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五、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获奖或发表,教师教学案例;
3.课堂诊断分析报告。
方案二
课题名称:指向科学思维提升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为例
方案包含以下内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要求:五号宋体,限3000字内,不超过A4纸3页)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1.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单元教学设计,能将物理知识进行条块分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将平时细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网络。进行物理单元教学实际上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过程,是对知识由易入难逐渐深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和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路径。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契合度、学生的思维逻辑等而制定,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趋于稳定,如何通过单元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整合物理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成为了研究本课题的重点。
2.现有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
经过对初中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得到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些问题。
(1)现有物理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整体性策略要求在整个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要十分匹配,教学内容不能碎片化,对教学设计要有一个连续的由易入难的整体安排。
(2)现有物理教学设计缺乏相关性。相关性策略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实验安排等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通过相关性策略安排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现有物理教学设计缺乏梯度性。梯度性策略要求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思维,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各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设计教学。
(4)现有物理教学设计缺乏综合性。综合性策略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科学本质等要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科学思维属于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方面,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提升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逻辑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的能力,提升利用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如何在学习知识时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寻求探究式课堂,要学会自主思维的“探究共同体”的创造,思维上达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情意性思维。把物理学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价值观点,体现在科学思维的提升中,它是引领我们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方向。
2. 初中物理力学
初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是初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的重点又是难点,也是后续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基础,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力、重力、力的测量、摩擦力、弹力、浮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压力压强、机械功、机械功率、杠杆、滑轮、滑轮组、机械效率等内容。
将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按照一定逻辑体系,指向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初中物理力学的单元教学设计,利用单元教学设计理论,让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更有整体性、相关性、梯度性、综合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3. 单元教学设计理论
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是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培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大单元的统筹与规划,把物理概念、规律、现象、情景联系起来,它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出、建构过程,并能及时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重视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单元教学任务分析,(2)单元教学目标,
(3)单元教学重点,(4)单元教学活动,
(5)单元作业导引,(6)单元学习评价,
(7)单元教学资源。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指向:
1.本课题将针对中学物理单元教学研究,对初中物理力学内容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2.认真学习物理核心素养真谛,寻找与初中物理单元教学相匹配的一些教学原理;
3.探索指向科学思维提升的初中物理(以力学为例)单元教学研究的策略研究。
(二) 研究内容:
1.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
(1)单元教学设计理论。
(2)单元教学设计理论在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和方向。
2.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过程和基本要求
(1)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准确把握物理核心素养与中学物理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2)单元教学目标
为实施教学正确定向,起到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5月——2020年2月)
1.分析当前初中物理教与学的现状,确定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单元教学的研究方向。
2.认知学习单元设计理论,整理研究指向科学思维提升的初中物理单元设计的策略研究。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2月—4月)
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收集整理案例,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从能否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凸显单元教学的优点,及指向核心素养的迫切性。
2.观察法。不仅以“学生学习主体的确立”为前提,而且 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为条件,旨在既追求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又期待教师能够融合其自身的学习、教研和教学为一体。
3、3.文献研究法。博览“单元教学设计理论”的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4.行动研究法。通过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论,针对初中的物理力学部分内容进行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优化教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课题方案的写作与修改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课题方案的写作与修改 - 副本由用户“lovehaswentaway”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