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美学境界在人间——读《人间词话》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美学境界在人间
——读《人间词话》有感?
一句诉千绪,一词达万某某。
一轮弯月,在薄薄的云层里徘徊;一缕茗香,在细腻的指尖上萦绕;一曲小调,在古老的收音机中盘旋。关上门窗,卸下满心疲惫 ,在静谧的夜晚,不恋红尘似锦,翻开泛黄的书页,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诗词中得以洗涤,让境界在诗词中得以提升。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人间词话》的核心内容。境,并非仅仅指自然中的景物,人们的喜怒哀乐,也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书中有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某某,自有名句。”词的境界有理想派的“造境”和写实派的“写境”,有“由动之静时得”的“有我之境”和“惟于静中得”的“无我之境”,因此,历代杰出的诗人想象出的意境必定契合自然,而其所写的意境必定接近理想。境界有大小而不以分优劣,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XX大旗,马鸣风萧萧”?只不过是所写景物和场面的大小不同罢了。由此,也得出了境界的大小之分。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素来与儒家学派的思想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逐渐产生了文体形制的变迁,到了唐宋元明清五代,词这一文体发展愈加成熟,但唯一不足的是确切的对其美学的总结概括,而词的美学鉴赏也容易产生狭隘之见,这就给许多想要鉴赏的文人作家又增加一难度。而王国维先生则巧妙的跳出这一思维圈,从更高的层面将词的美学概括为三个境界:
一境“昨日西风凋碧树,独高.上楼,望尽天涯路”
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为树立目标,力求上进。在这一境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处恶劣环境的人,不畏艰辛,努力克服困难,充满信心的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二为坚定目标,永不放弃。这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诗人所表达的是相思之情,而王国维先生却将其联系到人生,告诉我们在追逐目标期间,尽管人生充满艰难险阻,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始终。三为领悟目标,渐入佳境。第三境界可谓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非归与归与之叹与”。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
“昔人论诗词,有景某某、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某某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也。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词是诗人内心独白的写照,景是诗人内心独白的载体。难怪世人皆道:“人间词话,词话人间。”
阅读《人间词话》,进而了解王国维的治学,我也深受启发。
一是借鉴。
鲁迅认为:“要谈国学,他(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不懂的音译》)但王国维的“研究国学”,并不是拘泥于“国学”自身。而是置身于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接受西方美学思想洗礼,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加以评论,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所有的中国学者中,他是这样做的第一人。正因此,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
二是创新。
《人间词话》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既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人间词话》在词论上超越时见,突破樊篱,于当时直击词坛流弊:提倡写真景物,真感情,真切不隔,纠正浮薄纤巧的恶习;于今日亦不无现实意义:强调不作虚伪的歌功颂德、惩恶劝世,不写投赠应酬之作,等等。
三是丰富。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面广泛,论之所及有着相当普遍的意义。是论艺术,也是论人生。其“三境”者,亦可归之为知、行、得三境。丰子恺将其对应为“物质、精神、灵魂”。更有人将其对应道教的地界、人界、天界;佛家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曰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以至用境界说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境界说由此与俗世的轮回不谋而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美学境界在人间——读《人间词话》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美学境界在人间——读《人间词话》有感由用户“dy199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