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职物理教材
从“形象”走向“科学”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从“形象”走向“科学”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所带的学生是参加国家对口升学的技校生,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基础较差,对于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往往感到较难理解,更是不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物理课上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技校物理的课堂效率。
所谓形象化教学,就是利用各种形象材料直观传递,把微观的、抽象的东西客观化、具体化。应用多种多样的形象化教学手段,比如情境创设、实物操作、模型图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语言等等,给学生营造鲜明的现象,让他们在具体现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科学理论。
在一次校级教学成果比赛中,我参加了中职教材第二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教学,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第一,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并能够举出实例;第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学会应用。之前的课程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力的相互作用,但是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自己的直觉,对“拔河、扳手腕”等问题很容易犯错,对于这节看似简单的内容似懂非懂,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比较片面,不能透彻地理解。
【案例主题】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恰当地采用情境式导入,合理地运用教具,适当地采用形象化语言等,努力突破以往物理部分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实现从“形象”到“科学”的完美过渡。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图如下所示:
从上述的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活动、实验及发言是课堂的主要环节,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案例描述】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都是应用与生产生活非常贴切的现象来举例说明,用最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语言一步一步来描述,针对学生存在的认知误区和思维的盲点,切中要害地提出一些问题,使他们进入一种理性思考,以便学生在整个课堂都跟XX路,及时应答,更快地掌握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恰当采用情境式导入,从游戏走向课堂
学校前段时间刚刚举行了拔河趣味赛,所以我在多媒体幻灯片上先放出一张本班学生拔河时的照片,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都在兴奋地看屏幕,这时,把握时机提出问题:是不是获胜的你们拉力一定大?
绝大部分同学说:是,要不我们怎么选xxx(比较胖)参加呢。
只有少部分同学说:不是,是因为我们的摩擦力大。
我顺着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题:拔河时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获胜的,学完今天这节课就明白了。
【理论依据】情境式导入,是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有悬念、冲突、矛盾等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诸如课前游戏、角色扮演、诗歌、音乐欣赏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
二、巧妙结合学生实际,从生活走向科学
这节课作为校级的公开课,正好教室后面坐了很多的听课教师,所以我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第一遍掌声不够热烈,学生们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及肢体语言来表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突出了本节的重、难点,尤其是对于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来说,做到了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高,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在设计实验时不够严密,以及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另外,由于时间紧张,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比较也没有和学生们一起详细讨论。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由用户“a229220334bb”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