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八下物理知识点》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八下物理知识点

以下为《八下物理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七章《力》复习提纲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符号:用F表示(特殊的有重力G、支持力N、摩擦力f)。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4、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力,关键是看有没有产生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①找出受力物体中,确定力的作用点。②根据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③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④在箭头旁边标上力的符号及数值和单位。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等大、反方、共线、异体)。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火箭升空、划船、游泳等

二、弹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推拉提压支是弹力。产生弹力的两个物体一定接触。

形变有两种: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状的特性叫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到原状的特性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弹性和塑性是同时存在的。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和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2、弹簧测力计: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②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钩、挂环。③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拉”:使用时,必须在挂钩上沿着弹簧中轴线的方向拉动,避免弹簧、指针与外壳之间产生摩擦。“读”:读数=挂钩受力。④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⑤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用G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⑴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是重力常数,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⑵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⑶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其它物体采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位置。物体的重心越低它就越稳(不倒翁)。

⑷万有引力:牛顿提出,宇宙时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叫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到的影响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中相同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实验中不同点:表面不同即阻力不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分析: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⑸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⑴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⑵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也不能说产生惯性、或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5、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解题思路:①审清题意,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③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是否受力,受力则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受力则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对发生的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下肯定的结论。

比较难的有:立定跳远与跳远助跑的正确理解。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①从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入手,都有则是平衡力。②从状态入手,若是平衡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受的是平衡力。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画图时先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②受力分析:重力一定有,弹力查周围,分析摩擦力,不忘电磁浮。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趋势或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①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且具有压力②接触面是粗糙的③两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分析人走跑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有时起动力。

3、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大小:物体是静止状态,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得f=F外。

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木块,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时注意:做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好控制的,最好改装为:把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后固定在墙壁上,拉动木块下方的长木块运动。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了解起动的汽车与地面之间摩擦:前轮--方向轮----滚动摩擦-----阻碍作用

后轮--驱动轮----静摩擦-----起动力作用

7、应用: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压强》复习提纲

一、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⑴ 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被压物体内部。⑵ 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⑶ 压力的大小:我们做的题目中大多数与重力有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法)。

⑵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主要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符号p表示。

⑵公式 p=F/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⑶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4、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由公式p=F/S来分析。

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5、柱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p=F/S=G/S=mg/S=ρVg/S=ρShg/S=ρgh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p=ρgh 说明:①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②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③正确理解深度h:是指从液体中某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④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⑤液体产生压力的思路:先算p=ρgh,再算F=pS。

5、计算固体液体产生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定要分清是固体还是液体产生的。

如果是固体产生的,先求F(一般与G有关),再求p(p=F/S);如果是

液体产生的,先求p(p=ρgh),再求F(F=pS);但是固体是柱体,则

可以先求p(p=ρgh),再求F(F=pS);如果装液体的容器是柱形,则

可以先求F(F=G),再求p(p=F/S)。

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三峡船闸是最大人造连通器)等。

三、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XX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的压强相等。即向下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约为10.34m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换粗换细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5、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6、测量工具: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大气压把水压送到10.34m,其余的路程是由于惯性而自己上来的)。

8、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10、高压锅的计算题:对限压阀进行受力分析得F向上=G+F向下,即p内S=G+p0S。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飞机的升力: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气流的速度较大,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的速度较小,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从而产生升力。实例有:火车站的安全线、过堂风、汽车跑过后的树叶、两轮航行时不能太近等。

第十章《浮力》复习提纲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物体浸在液(气)体中,受到液(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4、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取决于物体的下表面有没有液(气)体。

5、物体的浮沉条件:(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当F浮 > G物 时,物体上浮直至漂浮,则F浮’= G物

②当F浮 = G物 时,物体悬浮

③当F浮 < G物 时,物体下沉直至沉底,则F浮 +N= G物

说明: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

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

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

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G物 ,物体上浮直至漂浮 ②当ρ液 =ρ物 时,F浮 = G物 ,物体悬浮

③当ρ液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7.3力的平衡(二)习题
  2. 第3讲 力 弹力 重力
  3. 物理试卷练习题
  4. 第三章 单元检测-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无答案)
  5.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公式总结
  6.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
  7.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应知应会
  8. 13《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教学设计
  9.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10. 2.1XXXXX重力XXXXX弹力XXXXX摩擦力物理选考总复习
  11.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复习提纲(1)
  12. 第七章八下物理填空题
  13. 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
  14. 《弹簧测力计》课后反思
  15.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16.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17. 叶片防雷铜编织带维护
  18. 第2课时力2.20
  19. 物理基础知识点

以上为《八下物理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八下物理知识点由用户“程黎野”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8-25 06:41:37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86/75/98295.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86/75/98295.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