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印)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从一篇小说的命题读懂小说各类题型
【小说原文】
看萤火虫去
罗某某
小翔念三年级,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在乡下的树丛里它们就像一朵朵闪闪发亮的蓝绒花。于是提出暑假要到乡下叔公那里去看看,因为你老爸说过,夏夜那里有数不清的萤火虫。
七月的那天,我和小翔来到了牛石村,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而流。
叔公讲,前几夜天爷也助兴,月下枝影吊吊,村里的人就如看夜戏。我就冲小翔讲,那我们就等着今晚的这场好戏又开锣。
“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给我们补了这么一句。小翔站在夜天里神思恍惚,“月亮呢,萤火虫在哪儿?”
我说莫某某,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把一身风尘抖得干干净净,心里就别无他念,待夜深一点,萤火虫就会出来的。
“走,小翔,向着那条溪流前进。”
没有月亮,幸亏我带了手电筒,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不想路旁树下坐着一个靠地举着长竿网兜的人,电筒照去,那网兜上的眼还没有芝麻大,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篾片笼,他像打渔人,在那里用心候着,“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光亮快点出现。” 他瓮声瓮气冲我们这么叫起。
①溪边长满了灌木丛,突见那树冠上升起一点点的蓝色火苗,飘忽起来,我说,萤火虫出来了,小翔你快看。我真的看到了,它们聚拢来又飞开去,犹如几根蓝色的抛物线。 “小翔,你看到了吧!”我喊着。
然而刹那间抛物线消失了,前面的高处竟是一团黑,小翔喊着,“黑乎乎的,哪儿有萤火虫啊?”
萤火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难道刚才是我的幻觉,我知道你们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 进入发光发亮的阶段也只有两个星期,莫非我们来晚了,错过了你们绽放瞬间极致的灿烂之时。我问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他说他本来来得就晚,你们凑热闹来得更晚了。谁要你们来Up,我一个人不吱声还行。前几夜一帮子人在这里捕萤火虫,大部分被他们“捞”跑了,你们今夜又是电筒又是大声, 剩下的余虫不也吓跑了。小翔赶忙发问,“叔叔,怎么捞呀?”
他指了指石上的长网兜,拿起它左一捞、右一捞、上一捞、下一捞地做起动作。难怪小翔叔公说,这个戏好不好看,全靠你们自己掂。
我们只好回城了,没想到乡里没有的城里倒有。
花了一百元买了两张票,这票贵不贵呢?小翔可顾不上想这些。
②踏进场子,里面完全是另番景象,入口处,有几盏灯照着,中间几条走道层层绕绕,草皮和盆栽在一边组成了萤火虫的展览之地,那是一个蓝色的洞府,无数只宽口的玻璃瓶由低向高成行排放,瓶子里水晶宫似的萤光荡漾,一个瓶子大概装有十几只飞虫儿,它们不时地朝瓶口飞去, 那瓶口的蓝细布上有团团纱眼,毕竟挡住了萤虫飞出的自由之路,因此它们就循环不止。无数只萤火虫在瓶里共舞,单个看去像一只蓝荧荧的灯泡,钨丝振荡不已。合起看似一面海水,蓝色的海水随风飘荡。
乡里没得到的乐趣,在城里得到了,小翔兴奋地跑拢,走近前去看那些萤火虫,伸手拿起一瓶,那虫的触须、翅羽,卷着、趴着,尾袋里满是晶蓝的液体。突然萤光里出现了他的头影,他蒙住了,手不由得去摸自己的头,手却好像沾满了那萤火虫的滴滴浆液。
小翔心头一紧,瓶子从手中滑落,好在是草地,瓶子没破,萤火虫只觉天地摇晃,一只接一只地飞到外面天地,画出一道道光迹。
观众们、孩子们鼓起了掌,他们惊奇于萤火虫的画圈。它们绕过小翔的身影,投下丝丝缕缕的蓝某某,小翔站在那里就像披上了一条蓝围巾。
这倒使我想起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了多少虫,难怪乡里很难看到萤火虫晚会了。
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 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
(选自《北京文学》, 2017 年 2 期)
【设题精粹】
设题角度:小说的次要人物
1.结合小说,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设题角度:小说重要句子含义
小说中“我却想起了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了多少虫”丰富了小说的意蕴,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设题角度:小说结尾
3.小说以“几只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设题角度:小说标题
4.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主旨
5.小说写主人公“看萤火虫去”,多次描写了萤火虫不同的发光姿态,这些描写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之一,请结合小说作品进行分析。(8分)
设题角度:小说段落的作用
6.(1)小说划线段落②对城里装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有什么作用?(5分)
(2)作者安排划线部分①的情节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设题角度:人称的作用
7.(1)文中“萤光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5分)
(2)鲁迅的《祝福》也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请分析本文与《祝福》在人称的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设题角度:情节的设置
8.小说写“萤火虫”在乡下没有,反而在城里有,这样的情节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艺术手法
9.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线索
10.小说另一个主要形象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结构,构思
11.小说以“看萤火虫”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内容
12.请写出小说中的“我”寻萤火虫和看萤火虫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设题角度:小说意蕴的探究
13.小说的结尾说:“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结合小说的文意,你认为小翔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吗?谈谈你的看法。(5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环境
14.小说有两处对牛石村环境的句子,分析它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①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而流。
②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
【参考答案】
1.结合小说,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作为人物线索贯穿全文。“我”是去看萤火虫的见证人,“我”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小说更具真实感;③便于揭示小说主题。通过“我”对萤火虫入城而乡下萤火虫逐渐消失的痛心与无奈,揭示了应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由的主题。(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5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小说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作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从线索、情节、真实感和主题等角度答题。
2.小说中“我却想起了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 了多少虫”丰富了小说的意蕴,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①萤火虫被抓进城,闪亮了城市的夜空,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审美需求,却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②揭示小说主题。人们为了商业利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令人痛心。③引发读者深思,深化小说主题。人们只知道惊奇于飞逃而出的萤火虫画圈,却对生态坏境被破坏的漠然无视。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依然看客云集。观众们,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始作俑者。
3.小说以“几只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形象地表现了萤火虫重获自由时亮光一闪一闪的美丽形象;②从前面的萤火虫被放进玻璃瓶里失去自由到意外瓶子滑落重获自由,情节出现转折,增强小说的波澜;③留在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和侥幸逃脱萤火虫,它们的命运将如何,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④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主旨,寄托了作者对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由的美好愿望。(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可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从形象上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主题上的作用、对读者的启发与思考等角度答题。
4.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①“看萤火虫去”作为标题,吸引读者,在呼唤式的参与感中调动阅读兴趣;②情节结构上,“看萤火虫去”作为线索,这一观赏的行动贯穿全文,去乡下看——回城里看——放飞看的情节由此展开,使小说情节层层推进;③内容主旨上,是对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看萤火虫去”既是写对萤火虫的追寻和观赏,实际也暗示了作者传递的“看萤火虫”的真正方式和通过这一方式学习与自然相处的呼唤。
【试题分析】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要在理解小说标题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看萤火虫去”是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从深层含义看,“看萤火虫去”其实是作者的一种呼唤,那么“看萤火虫去”则有更深层的意义:通过看萤火虫这一事件去探究学习人与自然的相处。理清了小说标题的内涵,就可以探究标题的作用和效果。一般而言,小说标题作用大致从七个角度考虑: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5.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的主题,画龙点睛。6.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7.分析表现手法(双关、反讽、比喻、拟人等)。按照以上七个角度,结合小说标题的内涵,就可以分析得出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一是做线索,二是吸引读者,三则是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的主题。由此展开相应的分析即可。
5.小说写主人公“看萤火虫去”,多次描写了萤火虫不同的发光姿态,这些描写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之一,请结合小说作品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从发光的描写分析:①一开始的“闪闪发光的蓝绒花”,表现萤火虫自然状态下发光的美丽;②“一点点的蓝色火苗”说明萤火虫数量的大减;③“一只蓝荧荧的灯泡”,反映萤火虫被人为用瓶子束缚失去自然属性成为人类工具的现实;④ 最后是“丝丝缕缕的蓝某某”和“蓝围巾”,表达对释放者帮助萤火虫重回自由的感谢和赞美。从小说主旨分析:作者借对这些发光姿态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类为私欲过多干涉自然、破坏自然行为的批判,发出了对尊重自然这一行为的赞许和呼唤,引人深思。
6.(1)小说划线段落②对城里装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有什么作 用?(5分)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瓶子里的萤火虫在瓶子里挣扎乱窜的情景,表现了萤火虫的不自由,美丽被束缚;②为小翔在看到萤火虫时的兴奋做了铺垫,也与下文冲破瓶口的萤火虫的美形成对比;③通过对瓶子里的萤火虫的细致描绘,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 凸显主题:美好,是不容人亵渎的。
(2)作者安排划线部分①的情节有什么艺术效果?(5 分)
①内容上,这一情节描绘了在大自然中自由的萤火虫闪光飞翔的美好画面,虽然只是很零星的萤火虫。(1 分)
②手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让萤火虫的美给读者更生动直观的感受。(2分)
③结构上,与下文小翔在城里无意摔破萤火虫瓶子萤火虫飞翔的美景相呼应,显示了萤火虫在自然的,自由的状态下才美的理念(2分)
7.(1)文中“萤光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5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第二人称,在作者方面,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萤火虫消失的不解、急迫寻找萤火虫之情,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感情表达更有震撼力。②在读者方面,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人称的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 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鲁迅的《祝福》也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请分析本文与《祝福》在人称的表达 效果上的异同。(6分)
同:都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异:《祝福》中的“我”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可怜的祥林嫂深表同情,因此,用第一人称增强了谴责、痛斥腐朽社会的感情因素。本文中的“我”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是以全知的身份来客观叙述。(4分)
8.小说写“萤火虫”在乡下没有,反而在城里有,这样的情节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比,形成反差,使情节发生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张力;②形成反差,揭示了城市物质文明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侵蚀的主题;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设,留下更多发人深思的空间。
9.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①对比的手法(1 分)。②乡下清幽却无萤火虫的自然环境与展馆里热闹却摆满萤火虫瓶的人工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 分);③以前乡下夏夜有数不清萤火虫与现在乡里很难看
到萤火虫晚会作对比。(2 分);④小翔在乡下看不到萤火虫的失望和在城里展览会中看到瓶装萤火虫的兴奋形成对比(2 分);⑤“我”对看萤火虫的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与小翔的热切盼望、单纯追捧。⑥夏夜,乡下以前能免费看数不清的萤火虫与城里现在花一百元买两张票看展览的瓶装萤火虫做对比。
(简要分析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亦可。)
10.小说另一个主要形象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①“打渔人”与“我”和小翔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设置一暗一明,一虚一实,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2 分);②“打渔人”的贪婪残忍,追逐利益不顾自然界萤火虫这种小生灵的性命,和众多捕虫者一样,也和举办萤火虫展览的人一样,他只是人物群像中的一部分,明暗线对比,在情节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 分);③“打渔人”处于暗线中,使作者节约出更多的笔墨,对乡下夏夜和展览厅的环境加以更充分的表现(2 分);④“打渔人”在暗线中用有限的笔墨,但他们这类人的所作所为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深化主题(2 分)。(具体分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1.小说以“看萤火虫”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情节围绕“去看萤火虫”这一中心,从在课外书中看到萤火虫,勾起去看萤火虫的兴趣,到去乡村里看萤火虫,却与萤火虫错过,最后在城里看到了萤火虫。②揭示主题。围绕在城里和乡村看萤火虫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思考,萤火虫应该生活在自由的天地,而不应该被禁锢在瓶子里和在城市里,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城市带给了我们现代文明,但是让我们失去了自由。③以小见大。作者通过看萤火虫这件充满童真的事情,切入口小,然而反映出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
12.请写出小说中的“我”寻萤火虫和看萤火虫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期待——惊喜——失落——宽慰——茫然
13.小说的结尾说:“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结合小说的文意,你认为小翔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吗?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没有实现看萤火虫的愿望。(1)小说中“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算是只能是个替代品,所以我认为没有实现小翔的愿望。(2)小翔看到的萤火虫只是城里公园的一场展览而已,萤火虫被放在瓶子里,没有自由,只能在瓶子里跳踢踏舞。完全不是作者心目中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充满灵性的萤火虫。(3)看萤火虫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奢侈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担忧。
二、我认为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1)小翔在乡村没有看到萤火虫,在城里的公园里却看到了萤火虫的展览,弥补了小翔的遗憾,实现了他看萤火虫的愿望。(2)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遗憾,小翔没有看过真正纯自然的萤火虫,在他心目中萤火虫就是公园的那样,也就没有遗憾,所以实现了他看萤火虫的愿望。只是“我”有对比,才有担忧,表现了“我”面对自然遭受破坏,人为捕捉萤火虫现状的担忧。
14.小说有两处对牛石村环境的句子,分析它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①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而流。
②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
答案:①营造了一种纯自然的、未被开发的乡村的自然恬淡的氛围。例如原文中的描写“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小溪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原以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看到萤火虫的壮观的场面,但是却没有想到一些人为了利益驱使,竟然把手伸向如此偏僻的村庄,把萤火虫抓到城里。③ 突出小说的主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所谓的利益,让看萤火虫成为“奢侈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状的担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从小说的景物描写发掘对主题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渲染或营造某种氛围③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④暗示或突出主题等。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理解。
从一篇散文读懂散文题型
【散文原文】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某某
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某某。
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①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 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某某,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 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题,既是从语言上体会到文章富有诗情画意之美,也提示水银花开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引起作者的回忆;(2)作者塑造了一位严厉但具有无私的爱的班主任老师,是作者对“水银花开”的写照,也许一开始年幼作者“恨”这位老师,但逐渐长大后,才知道,她如同这绽开的“水银花”一样,不散而有着持续的感人至深的美。(3)作者用诗意的美,记述了小时候的一位班主任老师,表达了对人情美的怀念,使得文章具有诗意美、哲理美的韵味。
11、散文中“我”与“她”两种叙述人称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我”属于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2分)
“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分)(3)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打破时空界限,既真实可信,又扩展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2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印)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印)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1)由用户“aqwqwqw”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