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传播学纲要》课后题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 1 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
答:(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意义
传播的双向意义是指从“communication”的本意来看,“传播”是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正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以及富有解释力的传播研究都不无意义。
2.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某某的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答:(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
1948 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论文中,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传播过程模 式,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拉斯韦尔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由于五个要素和环节 构成的结构过程,从而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性而大打折扣,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某某的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 年,施某某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解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状况。从传播类型的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则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
答:人内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的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交流的方式。
(1)以米德“主我”、“客我”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有关外部世界的变化以信息的形式反馈给人的大脑,因而人内的信息处理活动具有相应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人内传播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映像和缩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指出,社会中的“自我”是由“主我”(原来头脑中已存的信息)和“客我”(新进入大脑的外来信息)互动而形成。他说:‘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映;‘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的态度。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有机体作为‘主我’对之做出反应。”由此,人内传播的社会性,以及传播的双向、互动同样显而易见。
(2)以阅读为例说明人内传播 。以“阅读”这种人内传播形式为例,读者通过阅读,借助对知识、经验的记忆(即主我,头脑中已存在的信息)通过句子、段落间的关联进行理解和产生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米德所谓的“客我”,是新进入大脑的外来信息。阅读是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再创造, 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带有个人色彩地重新建构书的内容的过程。
4.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答:(1)符号能指和所指符号能指是形式,符号所指是意义,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二者不可分离。以中文的“桌子”为例,其通过文字或口语的表现形式即“能指”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桌子”概念或意义的心理形象便是“所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是符号的常态。
(2)语言和言语。语言是历史化的社会存在,包括一系列词汇、语法、惯用法等个人不能任意改变的规则系统。言语是具体的语言行为,是个人话语的选择和实践。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现的本质。然而,假如离开了言语提供的各种表现,语言便使失去了自己的具体存在。语言和言语密不可分,言语是在语言规约下的具体表现。没有言语,语言无所依凭;没有语言,言语无法言说。
5.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非语言传播要比语言传播悠久得多。非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需要与情境相联系,多数脱离情境的非语言符号难以独立表达意义。同一种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情境中,其含义会截然相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含义。特别是较为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很难表达。 例如“美丽”、“圣洁”,很难用非语言符号表达,只能通过具体的美丽、圣洁来间接表达“美丽”、“圣洁”的意思。再如“本质”,非语言符号表达起来就更为困难。哑语虽然形成了一套意义的表达体系,但在许多抽象的意义方面,不得不通过具体物来表现。用哑语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是很困难的事情。
(2)语言符号是一切传播的基础。然而,非语言符号给出的提示,有时会比语言符号提供的多得多,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深切的心理和情感,而非语言符号能提供一种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传播效果。这是一种不使用语言、不见诸文字,但在一定情境下交流双方 或多方都能够理解的微妙意义的外在形式。
6.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答:(1)语言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对所指称对象的概括和把握,是抽象的,而外延意义则是对其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是具体的。比如“人”这一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指能思维、有语言、会劳动的动物,其外延意义则是指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抽象的,外延意义则是具体的。
(2)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中国人”的内涵意义比“人”的内涵 意义缩小了,那么其外延意义就排除了非中国人,相对“人”的外延意义也变小了。
(3)了解语言符号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可以避免传播活动中以偏赅全的问题。在大众传播中,常见“某国人怎样”的表述,这种简单的判断和归纳是不真实的。传播过程中,“我们有许多麻烦都是由于误用语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使用语言,就会减少 许多谬误,使事物明晰起来”,从而避免可能引起的传播尴尬。
7.信息(information,港台译为“资讯”)与讯息(message)的差别。
答:讯息的对应词是“message”,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包括声像形态)、一封电报、一项通知、一个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照片等。而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或相对宏观。信息概念在讯息概念之上,讯息概念在具体的新闻、通知、图片等的概念之上。港台地区将“information”译为“资讯”,更多的应该使用“讯息”来概括所谈到的许多具体的消息、图像、观点等。
8.人类依次经历的语言媒介、文字媒介以及印刷术的发明、传统电子媒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等几个传播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
答:(1)语言媒介的特点。语言媒介使传播的内容在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具备了极大的潜力,繁衍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构成现在一切传播的基础。但是这种以人的生理听觉为基础的传播只能在人们相互距离很小的范围内实现,这就决定了单纯的口语社会注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社会。
(2)文字媒介及印刷媒介的特点
①文字使信息的传播得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并脱离口语传播的局限。当文字的视觉传播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文字的书写延伸了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智力发展。
②印刷术的发明在文字媒介的传播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打破了中古时代极少数人对信息传播的垄断,第一次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③印刷媒介将传播权从中古时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形成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
④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还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文字传媒通过传播空间与发表的分离、交流从双向变成单向而极大地(但也是片面地)发展了人类文明。
(3)传统电子媒介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特点
①电子传播媒介使接触它们的人的身体所处的地点,不再与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相关联。
②多数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场地或平台存在的,服务于人们同时获取讯息的需要。作为一种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它造就了传统的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远难以达到的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
③多数电子传播媒介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④电子传播媒介能够绕开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
⑤电子传播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当人们通过电子传播媒介教会各社会团体相互了解时,也就改变了社会团体间的界限及群体的周边范围。当电子传播媒介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⑥然而,这些看起来能够使得每个人同时成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新传媒或新传播方式,在人们通过它们自由获得任何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意味着受到更大的、更精细的新媒介时代,所有的传播媒介将在数字化技术的平台上得到新的融合。新的传播媒介形 态的不断涌现这种现象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环境。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传播媒介”的概念将会被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术语。一般地说,新的媒介形态不会破坏旧的媒介形态,但会改变原有各种媒介形态的性质、含义和效果。
第 2 章 传播学的形成与学派
传播学在 20 世纪形成的两个社会条件。
答:传播现象得以从人类一般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条件:
(1)较为直接的原因在于 20 世纪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
大众传播,以及它带动的其他社会传播系统与之的互动,引起统治阶层、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大众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控制企图,细致、系统地研究现代传播现象,成为学界关注的事项。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 20 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19 世纪中叶报纸也成为真正的大众传媒。
(2)工业革命开拓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生活的必需,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业革命促成了传播手段和传播对象的社会性结合。
工业革命引发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传播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一战和二战期间两大对立集团的宣传战,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功能的充分开发,均引起巨大关注。传播发展所带来的自身在社会中的极大影响,与当时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各种研究成果相结合,无形中促成了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
2.传播学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有哪几位,他们的基本观点。
答:现代传播学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一般认为是来自美国 20 世纪 2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的几位学者:
(1)杜威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20 世纪20 年代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人物。他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
②把大众传媒看作社会变迁的工具,认为传播是使人民成为完美社会的、参与性成员的手段。他认为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和传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之中。
③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如何将一个“大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大的共同体”,如何构建共同的社区,构建共同的集体认同,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库利
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其思想贯穿于《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库利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对传播的概念、意义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②提出了“首属团体”(primary group)和“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self)的 概念,认为“首属团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传播是“镜中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整个社会得以黏结为整体的重要纽带。库利的理论为人际传 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③库利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3)帕克
美国社会学家,有过多年调查记者的经历,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1922 年出版《侨民报刊及其管理》,考察了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和维持着社会。
②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③帕克根据自己多年的记者生涯,早于勒温论述了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把关人”问题。
④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关于创新扩散、关于地球村的设想等重要的传播思想,输入到了美国。为此,帕克被称“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4)布鲁默
芝加哥学派中的一位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电影和品行》和其他著作中,已经提到了后来传播学中的很多理论假设,例如“使用—满足理论”、“有限效果论”、“社会学习理论”、“文化依赖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5)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 20世纪著名的报刊专栏作家李某某,也可以被视为传播学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
①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打破了以前语言学从历史根据上探索意义的研究传统,把具体的语言看作某一民族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传统的表意规范,人的思维和信息的传播受制于抽象的语言系统,而这个系统通过教育而内化在社会成员的集体心智当中。
这种认识框架成为后来“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的认识前提。
②李某某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谈到人的头脑中的图景与真实的世界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其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为其制作的图像。因而,人们已有的头脑中的世界,影响对新接受的信息的理解。生活在传媒提供的信息世界中,这个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现在传播学的许多理论、模式,似乎都能看到李某某当年论证的影子。
3.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两位主要奠基者和后来的系统整理者施某某的主要贡献。
答: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两位主要奠基者是美国政治家拉斯韦尔和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
①拉斯韦尔以一战期间协约国对同盟国宣传的有效性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他对宣传的研究是定性的,建立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其对传播学的贡献如下:
a.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实际上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b.关于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②1948 年,拉斯韦某某《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行为的“5W” 经典过程模式,并将传播学分解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 大研究领域,开拓了经验—功能学派的研究方向。
③提出了传播监督、协调、传递的三大功能。
(2)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
①在“广播研究项目”中提出和运用了后来为传播学普遍运用的“焦点访谈”方法,以及一系列资料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以此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
②就 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媒体对选民的影响,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二级传播”的概念和思想,发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影响,扭转了媒体强效果论。
③和莫顿一起提出大众传播三大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和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④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社会调查统计和社会心理学的手段,为经验—功能学派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学科视角。
(3)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系统整理者施某某的主要贡献
①20 世纪 40年代后期,施某某对已有的传播学经验一功能学派的成果加以系统化和学科化,是传播学集大成者。
②从事传播学教育工作。施某某一生编写了 30 多部传播学著作,较有影响的有《报刊 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等。
③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大学取得建制,培养了最早一批传播学研究人才。施某某最早在伊利诺伊大学设立传播学课程,从事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并在该校设置了世界上首个传播学博士学位点,随后在斯坦福大学也设置了传播学博士学位点,使传播学的概念在世界范围扩散。
④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如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以及研究电视对于儿童的传播效果。
4.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答: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1)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在实证方法的创始人孔德看来,实证的就是科学的和可以验证的。具体操作上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方法的程序设计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验证理论的手段,从而增强理论的有效性。
②研究者的首要任务不是冥思苦想,而是致力于收集大量的经验材料。
③通过不断重复的“假设一验证”式的经验研究,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完善。
经验—功能学派主张从外部环境的变量出发,来揭示事实和行为的原因或规律;依赖自然科学方法的精确性和客观性,来研究渗透着人的主观意识的社会现象和事实。其方法论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其机械性也显而易见。
(2)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现在媒介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的能力,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从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而是一个后天习得的结果。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必须对媒介有所了解,知道从特定的媒介上获取相关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偏重的是一种客观的认定:判断媒介信息是否符合事实以及信息中的因果是否合乎逻辑,辨别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和观点,认识信息产生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语境以及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3)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价值观的分析与判断:所提供的信息站在何种立场、代表了哪一种倾向、维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否客观、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正、隐含着怎样的世界观等。
(4)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对现代人在信息社会中的更要.高求。互联网时代使得从网上向无限的受众发布信息、言论和发表作品轻而易举,只要具有传播能力,就能够轻松地利 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和知识,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传播学纲要》课后题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传播学纲要》课后题答案由用户“喵嘞个喵mm”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