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专题突破1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陷阱练习新人教版***(数理化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陷阱
专题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P235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通常状况下,将0.5 mol HI气体和0.5 mol Cl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
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相等
C.5.3 g Na2CO3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数为1.5NA
D.标准状况下,0.5NA个Br2所占的体积约为11.2 L
答案 A
解析 0.5 mol HI气体和0.5 mol氯气混合后发生反应:2HI+Cl2===I2+2HCl,在通常状况下,I2为固态,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小于NA,故A正确;没有说明物质的聚集状态为气体,则无法比较物质的量的关系,故B错误;5.3 g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而1 mol碳酸钠含3 mol 离子,因此0.05 mol碳酸钠含0.15 mol离子,故C错误;标准状况下,溴为液态,故D错误。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 ℃、101.3 kPa时,11.2 L H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39 g Na2O2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
C.17 g羟基与17 g氨气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D.1 mol/L Na2SO4溶液中离子总数为3NA
答案 B
解析 标准状况下,11.2 L H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A错误;1 mol 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1 mol电子,则39 g Na2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B正确;17 g羟基所含的电子数为9NA,C错误;未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所含的离子数,D错误。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2.24 L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氮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1∶2
B.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共价键数目为19NA
C.1 mol Fe与1 mol Cl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D.标准状况下,11.2 L乙醇所含的羟基数为0.5NA
答案 A
解析 NO2和N2O4中N、O原子数之比在任何情况下都为1∶2,A正确;标准状况下,己烷呈液态,不能根据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B错误;1 mol Fe与1 mol Cl2反应时Fe过量,Cl2全部反应,故转移电子数应为2NA,C错误;乙醇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D错误。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1 mol·L-1的NaCl溶液中Cl-的数目为0.1NA
B.16 g O3 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
C.22.4 L H2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一定为2NA
D.1 mol Cl2与过量的金属钠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NA
答案 B
解析 A项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Cl-的数目,错误;16 g O3中含氧原子1 mol, B正确;C项没有给出温度和压强,不能根据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错误;1 mol Cl2与过量的金属钠充分反应后,转移2 mol电子,D错误。
5.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 mol乙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7NA
B.n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C.20 g重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为8NA
D.1 mol苯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6NA
答案 C
解析 重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为H,相对分子质量为20,1个重水分子中含有10个中子,因此20 g重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0N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75NA
答案 A
解析 将氯气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当消耗4n mol NaOH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nNA,A错误;N2O和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是44,且均含有3个原子,则4.4 g由N2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含0.3NA个原子,B正确;反应3H2(g)+N2(g)??2NH3(g) ΔH=-92 kJ·mol-1,当放出热量为9.2 kJ时,参加反应的氮气为0.1 mol,则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C正确;在所给反应中-3价的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到0价,共失去5×3 mol电子,生成4 mol N2,当生成28 g N2时,转移电子为 mol,即3.75NA个电子,D正确。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专题突破1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陷阱练习新人教版***(数理化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专题突破1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陷阱练习新人教版***(数理化网)由用户“qiuqian_201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