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化生活重点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二、判断改错:正确的是 2.10_ ,错误的请改正。 1.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史书典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4.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6.文学艺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8.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京、沪等多种剧种,这是中华文化民 族性的表现 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 独特作用 11-20DCABA CBDCB 21-30BABBB BDABD 1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12. 是 13.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甚至连佛教礼仪、 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 14. 史书典籍 15. 下列说法中能够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是 16. 纳西文是现今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 对该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19.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 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XX三句半、河南坠子、XX评弹、扬 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XX白局、XX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23.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 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24.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如在福建XX,女子过中秋要穿 行南浦桥,以求长寿。XX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桂花鸭。在北方, XX省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某某,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25.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 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 为“百戏之祖”。从上述材料中主要表明: 27. 我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海内外华人 之所以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奋斗,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29.艺术无国界。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 现了中华文化 30.融入了中国杂技的美国动作电影《人猿泰山》中,讲普通话的辛巴, 唱京剧的丁某某,以跳跳虎、猴子阿布等为代表的中国十二生肖……上 海迪士尼的“中国风”随处可见,这不仅毫无“违和感”,还让人眼 前一亮。材料表明: **_*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 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 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 志性元素,馆内通过徽剧、XX戏、XX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 略安.新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涵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 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 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_*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 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 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 志性元素,馆内通过徽剧、XX戏、XX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 略安.新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 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的特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 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的特征。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 性。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 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 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 看这些经典剧目时,注意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 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① (总)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分一)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拥抱西 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 ③ (分二)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 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 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期中考试核心知识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的价值?①...长期积淀②...集中展示P29(重点) 2.文化遗产的意义①...重要标志②...人类文明的演进...③展现... 独特作用(重点) 3.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重点)(1)(2)(3)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重点)(1)(2)(3)(4) 5.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重点)(1)态度(2)原则。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核心知识点 1.民族节日的文化价值(节日、风俗)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集中展示。 2.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文物、建筑群、遗址类)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 (1)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政.和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 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 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P31第二段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在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又是世界 的。P31第二段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1-33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 P31第一段 ②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P31第二段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p32第二段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p32第三段 ( ①一般意义+②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③④意义) 5.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 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正确态度) (2)必须遵循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原则)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P37 ①(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 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 合国力,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②(引进来)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 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三(1)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3.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 作用。 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5.区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 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特色、差异”——表明“文化是民 族的,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共鸣、认同、走出国门”——表明“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 文化有共性” 6.民族文化具有维系社会生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 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7.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的必然要求。 8.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 三(2)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3.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P36 4.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5.传媒的种类不断丰富,并非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 6.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各地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 的主要手段。 7.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文化怎样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教育、聚会、旅游、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文化传播的媒介和 手段是文化靠什么传播(口语、报刊、电视、网络) 8.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期中考试核心知识 五: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P48-49(重点) 2.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总、① ②P49、50 3.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重点) P48、49、50 4.文化创新的途径(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根本、基本、主体、方 向) (重中之中) 5.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态度、原则、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方向)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核心知识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 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源泉和动力。P48、49(必要性)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重要性) 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重要性) ④文化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性) 4.文化创新的途径(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P52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方向)克服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 无主义”等错误倾向。P55 ⑤(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从人民 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P50、51 知识整合5.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32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P33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P53、54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⑤克服 “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55 关键词 五(一)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 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的灵感 最终来自于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4.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6.文化创作者要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要有“灵感”,归根结底要投 身于社会实践。 关键词五(二)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 。 关键词五(二)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 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6.文化创新的错误方向 ①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和“民 族虚无主义”。 期中考试核心知识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点) 2.中华文化的特征(特点)【基本特征+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总、分、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核心知识点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华文化的特征(特点)【基本特征+包容性】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③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 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意义) 关键词 六(一) 1.区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纵向、绵延不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②横向、丰富多彩——博 大精深 ③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④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关键词六(二)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 ①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科技、文艺 ) ②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各地、地区不同) ③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民族、不同民族 ) 6.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 ⑤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64 ⑦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67 7.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关键词六(二) 8.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9.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有区域特征,不是决定因素,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并非趋同),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0..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1.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部分。并非中华优 秀文化被其他国家吸收、借鉴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核心知识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和核心 表现: ①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P73 ②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P73 ③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P74 ④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P74 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P75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某某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某某精神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 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 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P72 (4)意义(必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心骨”的作 用。 (2)必须继承和发中.扬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 精神。 (5)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P74第二段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民族的 团结统一,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奋斗。 (2)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P75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关键词 七(一)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 秀文化的结晶。 3.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和核心 ①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②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③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④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 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 涵。 7.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 题. 9.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10.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7.党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①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 P104第二段第1行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 心. P105第一段第1、2行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P105第二段第1行 7.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P114。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P97前言。 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9第一行 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 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P99第2、3行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P100第一行 ⑤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101 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 新辉煌。P101第二段第1、2行 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2目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文化生活重点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由用户“港饮派对奶茶店”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