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系统化(1836-1875)
1、萌芽
2、形成
3、系统化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1876-188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分流(1889-19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1900-1950)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动向(1950-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系统化(1836-1875)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制,可以分为萌芽、形成和系统化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大致是1836年至1844年。在这段时期,马克思从浪漫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再借助费尔巴哈开始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分别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莱茵报的社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形成时期大致是1844年至1848年。在这段时期,马克思对思想中“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进行清洗,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标志马克思哲学的成型。文献分别是《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神圣家族》: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并称这种活动为“批判的批判”。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纯粹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坚持敌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书中的“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谑称,讽喻鲍威尔像耶稣,他的伙伴们像耶稣的门徒,这个神圣家族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专门从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他们还对思想的作用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鲍威尔则宣扬自我意识的活动是一切历史行动的积极因素,只能用自我意识去捏造历史行动,这正好暴露了他们世界观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作者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作者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系统化时期大致是1848年-1975年。在这段时期,马克思将哲学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把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对时代和现实事件的剖析,并不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文献分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法XX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著作,它集中了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马克思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同时又在运用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不仅用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丰富材料验证了唯物史观,使它由“假设”变成了科学的理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而且在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唯物辩证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资本论》的逻辑”,从而使《资本论》成为马克思的最有权威性的哲学著作。
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亦即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的哲学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继承,但却不是不加辨别的接受。他将二者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放在实践基础上的重新理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主义,他所说的感性的人不过是对动物的另类阐释。一切属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东西,在费尔巴哈这里,都被由虚幻的类本质所带来的僵死的客体性所泯灭。他引以为傲的“类本质”不过是被伊壁鸠鲁主义传统改装过的“绝对精神”。于是,当费尔巴哈后退时,就落入机械唯物主义的窠臼。而当他前进时,则成了新的“圣物”。“爱的宗教”潜伏着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倾向。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柏拉图主义传统或理性主义传统的代表,但他所说的“辩证运动”确实“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不是现实的,而是虚假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另一个名字,不过是现实的人的另一种异化。一切属于人的客体接受性的东西,在黑格尔这里,都被由虚幻的意识所带来的绝对的主体性所磨灭。于是,当黑格尔后退时,就退入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迷梦中。而当他前进时,就走向了空想和无政府主义。
????这是因为无论是费尔巴哈还是黑格尔,无论是主体性还是客体性,都是在解释世界,都是虚假的。真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出来,对于改造世界来说,观念中的实践是不承认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所以,马克思一定要为“实践”注入时代内涵,不然“历史唯物主义”也可能变为新的“精神哲学”。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普遍建立并迈入危机,因而,马克思的“实践”就是“解放”,就是让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对“人之解放何以可能”的论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而其后的“系统化”,便是马克思通过不断的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1876-1888)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亦即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捍卫。
这一时期大致是1876年至1888年。恩格斯在回击那些所谓的马克思的“反对者”之余,还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文献分别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需要说明的是,恩格斯并没有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因为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既是方法,也是科学。这最早由狄慈根于1886年《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中提出。
→《反杜林论》:作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条件。该文批驳了杜林的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暴力虽然可以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一种财产占有形式为另一种财产占有形式所代替,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合乎规律的运动。
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能够破坏生产力,但也起着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该文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并转引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经济对军队的发展、作战方法的演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实行暴力必须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为基础,所以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该文通过对历史上特别是14世纪以来战争、军队和战略战术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
技术的进步给作战方式带来的变革是不以战场指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该文指出,战争史证明,"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革命促使兵士成某某的变化,兵士成某某的变化带来作战方式、方法的改变。该文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散兵战和法国革命战争中的纵队同散兵战相结合的战术来说明,每种新作战方式的出现都是社会革命和兵士成某某变化的结果。从历史的经验看,广大兵士是变革作战方式、方法的主体,统帅的作用在于他们能够比别人更早地认识到新武器和新成某某兵士的潜在力量,并使作战方式、方法适合于新的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最终结束军国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分流(1889-1914)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化,即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裂。
这一时期大致是1889年至1914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工人运动在各国广为传播的同时,第二国际内部陷入了分裂。这期间,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西欧自由资本主义正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迅速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高涨。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系统的阐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80年代,为适应资产阶级新政策的需要,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流行起来,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资产阶级思潮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恩格斯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依据大量史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家庭、私有制、国家等重要社会因素和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科学的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蕴含深刻的社会发展思想。恩格斯的研究指向人类发展的史前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该发展阶段研究的空白。对人类史前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恩格斯强调,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地位的最终改变仍需要通过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来实现,而现代生产体系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提供了条件。他考察了无产阶级家庭中的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及生活的状况,为未来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彻底变革提供思想基础。
第一、恩格斯研究了原始社会,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原始社理.会论的历史空白。第二、恩格斯进行40年哲学斗争的总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所实现的伟大历史变革。第三、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论述。既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论述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既论述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同时又论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恩格斯既坚持历史观上的唯物论,同时又坚持历史观上的辩证法,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
在恩格斯逝世后,作为“遗嘱执行人”的伯恩斯坦就打出了“修正主义”的大旗。在1889年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任务》一书中,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进攻。他把“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经济决定论”,用进化论来替代辩证法,试图用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来作为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修正主义的泛滥激起了第二国际的哲学家们的强烈反对。其中,梅某某和普列汉诺夫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但由于梅某某和普列汉诺夫仅仅看到了“费尔巴哈”而忽视了“黑格尔”,就把“客体性”从马克思的整个体系中肢解出来并加以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补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差别就被简单地理解为“费尔巴哈仅仅知道自然科学,而马克思则懂得还有社会科学”。(尽管普列汉诺夫也提及“辩证法”,但仅仅将其视为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种补充或附加)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1900-1950)
???第四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包括列宁、“正统马克思主义”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大致是1900年至1950年。在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泛滥之际,列宁根据俄国的革命实践给出了批判。但第二国际却因“一战”而解体,原本批判伯恩斯坦的考茨基等人也已投入修正主义的怀抱。而列宁立足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新的发展。他在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把握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帝国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国家学说。他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而由于列宁受到“梅某某-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影响,这使得他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为两截。尽管列宁不像普列汉诺夫那般轻视“辩证法”,但他也无法在实践的基础上统合二者。
而列宁之后的,以斯大林为首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和教条化,以实践为基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被硬生生割裂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更是下降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殊环节。
?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在苏俄流行的同时,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满于“梅某某-普列汉诺夫正统”的阐述定向,他们严肃地批判第二国际的“实践惰性”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非难。但由于过于强调“黑格尔辩证法的复活”,却又使之走回了黑格尔哲学的老路上去。卢卡奇片面强调从马克思的整个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主体性”,人就成了肆意的“行动主体”,成了“一切(社会)事物的尺度”。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并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它声称要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来研究“经验”,对经验中那些“不是经验的东西”,要予以“清洗”或“批判”,所以又称为经验批判主义。其实,它所要清洗和批判的,是经验中的客观内容,是经验中的唯物主义成某某。经过清洗和批判后的经验,已经不再是实践的经验,而是主观自生的东西。经验批判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在这种形势下,从理论上揭露和批判马赫主义者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坚持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就成为当时思想理论战线上最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粉碎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主义哲学的进攻,列宁进行了艰巨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伟大的著作。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列宁揭示了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关于物即感觉的复合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解决认识论基本前提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列宁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
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揭示出在认识论本身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对立,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重要原理: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意识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XX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党性原则。哲学上的党性就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哲学上的“无党性”不过是掩盖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骗人的把戏而已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动向(1950-今)
第五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战后的发展,包括西方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交汇、法兰克福学派、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等。
这一时期大致是1950年至今。由于1932年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陆续公开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在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路向。
一是以吕某某为起点的“西方马克思学”。
二是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三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四是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五是以弗洛姆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70年代后又出现了以下几个路向。
一是以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以哈贝马某某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
三是以柯某某代表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
四是以莱易某某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
五是沃姆斯坦的世界体系马克思主义。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由用户“zhouerbi”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