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讲解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豫园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讲解稿
各位社区居民、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豫园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参观、指导,我是小红花宣讲员员(自己的姓名),很荣幸,今天由我来带您参观我们的总站。
今年是**_*成立110周年,豫园街道携手**_*忆空间研究院,深入挖掘XX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渊源,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打磨,这一座集文化传播、救护培训、志愿服务、生命安全教育四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总站闪亮落成。
这座总站建筑面积190平米,,共分三个区域:“诞生之源”、“XX之创”以及“传承之路”
第一展区“诞生之源”
请大家随我移步第一展区“诞生之源”。咱们豫园街道地处老XX,拥有“城市之根”的美誉,历史积淀深厚,不仅是XX慈善文化的摇篮,也是XX红十字组织的发源地。
XX地区最早出现的慈善机构是明洪武七年的养济院,开埠后,**_*慈善事业之风渐盛,先后出现了育婴堂、同仁辅元堂、果育堂等善堂。其中,果育堂就位于现豫园街道辖区内,它最开始是开设义塾,后从事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图为目前豫园街道辖区内的果育堂街旧址,所在地的居委会如今依然叫作“果育居委”。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援战争中受害兵民,**_*成立,之后XX以其独特的慈善文化优势,成为了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
1911年XX起义爆发后,反清浪潮日益高涨,江南制造局作为军事必争之地亦是争夺不断。为助力XX光复,在江南制造局就近及时地开展人道救援。图为1918年《XX县续志》卷二的相关记载,当时所谓县***路,而**_*的成立之处是当时“申某某”的旧址。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的第一批分会之一,沪城分会在战地救护、医院救伤、防疫卫生、资遣赈济等社会服务方面,成效卓著。这里展示的是沪城分会成立后,救护伤兵、街头施种牛痘的珍贵照片。
在此我们使用声光效果,讲述了**_*诞生的历史故事,屏幕中的电子模型,是我们根据历年XX老XX地图,参照《XX县志》***,综合分析后,制作的**_*成立时的历史街区场景。
第二展区“XX之创”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展区“XX之创”,这里主要讲述了对国际人道主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战时平民保护模式“南市难民区”的故事。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日军侵沪,难民潮起。大量难民被屏蔽在租界的铁门之外,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图为南市区的大量难民涌向法租界。)1927年11月9日,经饶家驹的多方协商,南市难民区正式设立。(图为**_*国红十字会**_*签发的第1号出入难民区的通行证。)为标识难民区的区域,难民区四周各路口及房屋顶端竖立旗帜,旗帜上有大红十字及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名称,避免日机误炸。
南市难民区的南界为方某某(今方浜中路),东、北、西三面为民国路(今人民路),全部在豫园街道范围内,占老XX面积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战火中中国人的“诺亚方舟”。这张地图就是当时南市难民区的整个版块,难民区建立后,划分为9个区,先后建立100余处难民收容所。地图上投影的是当年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王某某女士的女儿钱某某,为我们讲述南市难民区的故事。
1940年6月,由于XX局势逐渐平静,难民人数减少,而饶家驹奉法国天主教会之命,离开中国去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南市难民区宣告结束。1949年,国际红十字会将其选作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写入《日内瓦第四公约》,对国际人道法的订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纪念碑就是**_*、XX城隍庙在2017年为南市难民区建立的,目前正静静地竖立在XX城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互动体验区,我们为参加培训的广大群众提供了现场心肺复苏实训、AED教学操作。同时,服务总站建设完成后,我们启动了“yuan聚红十字”的项目,并面向各中小学和企业单位,组织学生和白领来到红十字服务总站,通过聆听红十字历史故事、参与救护培训、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认领志愿服务项目。从而挖掘遴选一批热心红十字公益服务的志愿者,组建豫园红十字“小红花”队伍,开展专业性集中培训,参与服务总站宣讲、教学以及各项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中。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伙伴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我们立足豫园,面向全市,向更多的市民群众宣传红十字文化,使红十字精神代代相传。在此,感谢大家的聆听,也欢迎大家对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讲解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讲解稿由用户“欧尼酱shero”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