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5课时艾滋病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五课时 拒绝危险行为
?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分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与危险行为的区别,从而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以讨论和情境再现为主,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自主性,并掌控好课堂气氛,尽量常设和谐、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学材料清单:纸质教案、投影仪、电脑设备、纸质卡片数份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学生评价:(1)学生是否学会判断安全行为与危险行为;(2)学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三、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情景再现法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总课时:1课时(40/45分钟)
(二)分组活动:分辨危险行为时间:20/25分钟
教学重点:(1)判断行为的危险程度。
(2)培养学生如何规避危险行为。
(3)训练学生如何将高危行为转化成无危行为的能力。
(4)消除学生对日常现实生活中正常交往行为的恐惧心理。
(三)分组讨论:如何坚持安全行为,规避不安全行为,时间:18/18分钟。
(四)本课总结:时间:2/2分钟。
六、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5课时艾滋病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5课时艾滋病教案由用户“dingyuyan222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