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微小世界知识点(答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本章知识点
1.放大装置特点:
中间 厚
边缘 薄
放大镜(又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能汇聚光线。
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眼镜。
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能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
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移动放大镜,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显微镜:
列文虎克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
露珠、有水的玻璃烧瓶等可做成简易放大镜。两个放大镜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并命名细胞,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最早的放大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光学显微镜,1500倍,观察细胞
电子 显微镜,200万倍,观察病毒、细菌
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观察原子、分子结构
3.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放大镜下的昆虫细节:苍蝇的眼睛是复眼,复眼由六边形的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结构的构造有关。
5.昆虫头上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棒状触角 蚂蚁膝状触角 蚕蛾羽毛状触角 蝗虫丝状触角 天牛鞭状触角
6.放大镜下的晶体:像石英、云母那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食盐、白糖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形状是柱状,水晶的晶体像金字塔,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的针,雪花的晶体是六边形。玻璃、松香等属于非晶体。
7.制作晶体常用的方法:降低温度和蒸发水分。
8.细胞学说(提出者胡克):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细胞的作用: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通过细胞进行。
10.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表皮细胞上有气孔,是蒸腾作用中水蒸气和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的通道。
11.微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能运动、能排泄、能繁殖、能新陈代谢、能适应并影响环境等。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草履虫 鼓藻 船形硅藻 变形虫
12.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乳酸菌等。
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装片制作:滴水滴(池塘水或鱼缸水)——盖盖某某——吸
13.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制标本的切片必须薄而透明。
(1)把载玻片、盖某某擦拭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上划“井”字,并用镊子撕取正方形表皮
(4)把撕下的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将其展平
(5)用镊子夹起盖某某使其一侧先接触水滴,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6)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某某的一侧边缘,染色
(7)用吸水纸从盖某某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14.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目镜镜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握住镜臂,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反光镜,同时双眼睁开,左眼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白而亮的圆形视野(使用凹面反光镜和大的光圈)
(3)调节粗准焦螺旋(调节旋钮)将镜筒抬起,将标本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此时眼镜应该注视物镜,使其恰好在载玻片的上方
(5)从目镜往下看,调节粗准焦螺旋,慢慢抬升镜筒,标本图像逐渐清晰。慢慢移动载玻片,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6)观察完毕,提升镜筒,取下标本,再将镜筒降至最低,将反光镜直立,放回原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微小世界知识点(答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微小世界知识点(答案版)由用户“右岸之情”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