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考名著导读专题复习《长征》名著导读与知识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长征》导读与精要练习 作者简介 王某某,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1952 年 2 月生于XX,1970 年入伍。现供职于某某 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 年开始 发表作品,199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著 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 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 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品概述 1934 年至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 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XX拔最 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 最终胜利会 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 理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某某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8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 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 1934 年 10 月贵州甘溪突 围写到 1936 年 10 月**_*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 半个中国的历史。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第 一 章 突 出 重 围 1934 年 7 月 23 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 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 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 先锋。 第二章 绚丽之梦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XX逼近之时, 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 征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章 十送红军 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 个红军都将成为这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都将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 量。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百姓送红军……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 翔实 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第 四 章 路 在 何 方 1934 年 10 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 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 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 3 万某某,付出沉重代价,红军血染湘江,红军路某某 方?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 年 11 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 的移动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 红军 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 第 六 章 橘 子 红 了 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 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 党军调动 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第七章 血漫湘江 湘江一战,红军从XX出来时的 8 万某某锐减到 3 万人。无数倒下 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追随党的队伍了,他们再也不能看到我们的队伍越了老山界,横穿乌蒙, 飞跃XX江,强渡大渡河……不能看到我们的胜利。但是,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 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那顺闪闪的红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 年 1 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 议,XX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 的走向 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XX打开了通道,为 红军长征历史 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 九 章 夜 郎 之 月 1935 年 1 月 15 日,在*_**扩大会议,即XX 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 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 年 2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 反复争夺,以两个团的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XX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 次巨大 胜利,展示了XX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 纪念地。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 年 3 月28 日至 4 月 28 日取得强渡XX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 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 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 第 十 二 章 金 沙 水 畔 XX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 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 年 5 月初,抢渡XX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 十 三 章 喜 极 之 泪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通.利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 到了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XX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XX。1935 年 6 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 年 8 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某某、波罗子一带集结 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某某召开政治局 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某某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 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 年 9 月,一个个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 以 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 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某某 退却的方针是极端错误的。 第十六章 天高某某 1935 年 9 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XX前又击败了前来堵 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XX,六XX是 1935 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天高某某,望断南飞雁。不 到 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XX高.上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 龙?” 毛泽东一首《清XX·六XX》,使之名扬海内外。 第 十 七 章 北 上 北 上 红二、六军团历尽千难万险于 1936 年 7 月到达四川XX地区, 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二、六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 的反党 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 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某某 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 常 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 感受到历 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 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 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搜集并披露 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 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 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 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 令读者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 片段赏析 (一) 黄欣用绑腿带把奄奄一息的政委绑在自己背上,顺着一条一人深的水沟往山下爬,在黑 暗 中过了一条小河后钻进密林某某。黄欣背着他的政委走了三天三夜,第四天黎明时分,他听 见了熟 悉的军号声,看见了熟悉的红旗,那是五十团的队伍!五十团团长郭鹏见到整个人已 面目全非的黄 欣很是吃惊,说“你这个小鬼还活着”!再看见黄欣背着的方理明政委,不禁 潸然泪下。 九死一生的小红军黄欣没能高兴多久,因为他很快就听说龙云师长受伤被俘后被押往长 沙, 不久这位年轻的红军师长遭湖南军阀何键杀害。 第六军团那个名叫张某某的女战士没有黄欣幸运。在一次战后掩埋战友尸体的时候,她 在 尸体堆里发现一张熟悉的脸庞,那是她的丈夫。张某某把丈夫满是血污的脸擦干净,把他 们夫妻 平时最珍爱的一把牙刷放进丈夫的口袋里,然后把丈夫埋葬了。张某某因为悲伤和生 病身体极度虚 弱,五十团的政治部主任把自己的马给了她,瘦弱得如同秋风中的一片落叶的 张某某在马背上说: “**_*骑马,我像不像呢?”几天后,她连趴在马背上的 力气也没有了。她被留下来。 不久后,当张某某觉得又有力气走路的时候,她决定去追自己 的队伍。可是队伍在哪里呢?张某某 得出的结论是:追击红军的敌人到了哪里,自己的队伍 肯定就在哪里。在一个山洞里,她把自己的 头发剪光,装成男人报名加入国民党军。她跟随 敌人的队伍在大山中转来转去,终于有一天接近了红 军,而且距离如此之近,她几乎可以看 见隐约闪现在灌木丛中的那些虽然褪了色但依旧夺目的红色五 角星。张某某立刻抱着枪向红 军阵地跑去。她扑进一条河,拼命地向对岸游,就在她感到可以回到久 已未见的战友们的温 暖怀抱时,身后的枪声响了。张某某想喊一句什么,但没有喊出来,她挣扎了一下便从河面 上消 失了,消失在一个血红色的旋涡里。 【赏析】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郭鹏对九死一生的二人的钦佩之情;插叙,为读者讲 述了 一个多么悲怆的故事,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仰。 (二)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日下午五时,毛***的队伍会合。毛泽东 的 随身物品不多,只有一袋书、一把雨伞、两条毯子和一块旧油布。他甩着胳膊顺着XX河 岸走着,已经有些凉意的秋风吹着他的长发。毛泽东很清楚,此一去,包括博古和李德在内, 谁都无 法预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将要走向哪里。现在要紧的问题是,国民党军的飞机最好 晚一些发现这支逶迤如长龙的队伍——那一天,走在XX河边的毛泽东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 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一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 人公,不管他是新入伍的战士还是拥有军事指挥权的领导者。仿佛是为了证实这一点,在那个秋天 的黄昏,毛泽东的身影很快就淹没在渡河的人流里,他匆忙的脚步声和上万红军官兵的脚步声混杂 在一起瞬间便融入到夜色里。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 【赏析】以乐景写哀情,月亮那么圆,人却要分离,这其中蕴含着多少眷恋与不舍啊。 (三) 年仅二十八岁的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被他的对手何键和薛岳称为 “朱毛赤匪中最有计谋的干将”。出生于湖北XX的林彪,十九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XX军校 第四期步兵科学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叶挺部当见习排长,随即参加了北伐战争、XX起义和 湘南暴动。凭借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对作战的独特感悟力和把握力,林彪从营长开始、团长、纵 队司令员、军长一路升迁,二十五岁时,他已经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 事委员会委员、***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他可能是个索然无味的人, 生活中几平没有任何爱好,唯一能够吸引他的就是作战地图和沙盘。 林彪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论短促 突击》的军事文章,受到李德的赞赏,李德说他是“最有头脑最有前途的红军指挥员”。尽管这篇文章 后来成为林彪赞成李德错误军事路线的一个证据, 但史实中难有更充分的实据说明他与李德有更深的 交住。恰恰相反,林彪始终受到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老资格共产党人和红军领导人的信任。对于中央红军 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林彪忧心忡忡,因为红一军团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但是,无论在多么 混乱的场合,林彪总是能够在没完没了的踱步中把自已的思路调整到具体的作战方案上来。 【赏析】正面描写了林彪的性格,侧面描写表现了林彪的智慧和才干(军事才能);细 节 描写,刻画了林彪从容淡定的性格特点。 (四) 敌人的大军夹击而来,残酷的战斗不可避免。第三十二军在XX县阻击王某某。敌军火力强 劲,阻击阵地很快告急。XX十二团和XX十八团奉命增援,两个团到达战场即投入了战斗。 十八团在团长成本新的带领下向敌人发起反冲击,敌人的炮火十分密集,在十八团的冲击道路上 打出一片火海。十八团新任政委周盛宏被爆炸的气浪抛出去一丈多远而阵亡, 团长成本新再次负伤。敌人越打越多,从红军的阵地上看下去密密麻麻的,十八团的伤亡越来 越大。最后时刻是已经分不清敌我的肉搏战。十二团的阵地上战斗同样惨烈,政委杨山.秀又一次 负伤,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臀部。一营营长蔡久背起他就跑,跑下阵地后,杨山.秀发现身上挎着 的挎包又被子弹打了个洞,里面的两本书也被打穿了,这两本书是他最喜欢的, 一本是《苏联红军步 兵战斗条令》,另一本是《列宁主义概论》。前一本是一九三六年一月牺牲在**_*的 师参谋长金承忠留下的遗物,后一本是已经身负重伤的师政委方理明送给他的新年礼物。 【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战斗的残酷,体现了红军官兵浴血奋战的坚忍 与执着。 精要练习 1. 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 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 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长 征 从 ( 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余某某,历时 天。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3. 按 长 征 时 的 行 政 区 划 和 习 惯 称 谓 ,红 军 长 征 经 过 的 省 为 个 : (赣)、 (闽)、广东(粤)、 (湘)、 (桂)、 (贵或黔)、 (云或滇)、 (陕或秦)、 (川或蜀)、西康、甘肃。 4. 长征翻过的山有 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XX岭,云贵高原的苗某某、 、 乌XX,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 、XX山,以及 等。 5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 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某某、贡水、XX水,湖南的 、 湘水,贵州的乌江、 ,云南的 ,四川的 、XX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 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 坚定信仰和 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 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 精神;是顾全大局、 精神。 8.1934~1935 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 ,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 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 年 10 月 22 日,红二方面军到达 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 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 11. 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 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 先头部队于 1935 年 6 月 14 日到达 与 先头部队会师。 12.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 。 13. XX会议结束了 “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 14.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 15. 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16 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事件)。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18 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19.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是哪一次战役?请结合文本具体解 7 说。 20.请说一两件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1.“四渡水.赤”描绘了长征途中哪几件事? 22.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XX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 诗句“XX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 哪些具体的事件? 23 阅读下面文某某,回答问题。 乌江两岸陡壁悬崖,难以攀登,江道狭窄,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乌江天堑”之说。在 乌江的主要渡口上,黔军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配置了主力部队和强大的火力。更严重的 是,向 中央红军包抄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正全速向乌江方向推进,其中吴奇伟部的四个师和 周浑元部的 四个师已经距离乌江不到一百公里。 文某某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4.阅读下面的文某某,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泽东在山脚下也喝了一碗辣椒汤,然后他拄着根木棍向大雪山出发了。毛泽东不但没 有 出现严重的不适,他还把掉在雪窝里的警卫员小吴拉了出来,给被冰雹打伤了的马夫老余擦药。在喘 得太剧烈的时候,毛泽东会停下来站片刻。他看着皑皑雪峰,对身边的人说:“蒋 介石认为红军不能从雪山上爬过去,咱们今天就是要创造出个奇迹来!” 文某某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934 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 XX 两万五千 两年零五 2.王某某 《长征》 80 3.11 江西 福建 湖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陕西 四川 4.20 大娄山 夹XX 六 XX 5.30 潇水 水.赤河 XX江 大渡河 6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7.共产主义 革命乐观 无私奉献 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 8.遵 义 会 议 9.1936 甘 肃 会 宁 10.夹XX 11.懋功会师 懋功 红四方面军 12.毛泽东 13.王明 毛泽东 14.采用了大兵团伏 击歼敌的战术 15.渡过XX江 16.通道会议、改变战略方向的XX会议、跨年度的猴场 会议、XX会议、巩固和发展*_**议、争论最激烈的苟坝会议、毛泽东严 厉批评林彪的理.会会议,此后的两XX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 榜罗镇会议等。 17.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离开XX开始,到 5 月 9 日胜利渡过 XX江为止,历时 3 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 4 个师、2 个旅另 10 个团,俘敌 3600 余人。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 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某某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 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某某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水.赤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 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 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 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22.(1)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2)包括的历史事件有巧渡XX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XX桥、翻越大雪山。 23.环境描写,表现了乌江地势极端险要,暗示了红军要渡过 乌江的难度之大。 24.语言描写,表现了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和大无畏精神。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考名著导读专题复习《长征》名著导读与知识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考名著导读专题复习《长征》名著导读与知识练习由用户“tw198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