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

以下为《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_*学东校

课程名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

课程类型:高中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授课时间:25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设计教师:张某某 段某某 辛某某 李某某 高某某

编写分工:张某某:课程标准、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编写、文字编排

段 永:教材特点、教材使用

辛某某:课程实施建议编写

李 科:学科素养编写

高某某:课程评价的编写

【课程标准概览】

1.1引述宪法序言, 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1.2引述党章规定, 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3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2.1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和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2.3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2.4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3.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2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3.3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没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相信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相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精神】懂得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就是看它在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看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所起的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党的额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感悟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通过手机案例,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立足自身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升华对党的执政认识,积极参与党的从严治党伟大斗争,积极参与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

【教学安排】

课程内容

学习内容

课时

关键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课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1

政治认同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

理性精神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政治认同





2.2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

理性精神





3.1.坚持党的领导

1

法治意识





3.2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

政治认同



综合探究1

(1课时)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1

公共参与



第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7课时)

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

政治认同





4.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

理性精神





5.1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

政治认同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政治认同





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和治协商制度

1

政治认同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理性精神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

公共参与



综合探究2

(1课时)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

公共参与



第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9课时)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

政治认同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

理性精神





8.1 法治国家

1

政治认同





8.2法治政府

1

法治意识





8.3法治社会.

1

法治意识





9.1科学立法

1

法治意识





9.2严格执法

1

法治意识





9.3公正司法

1

法治意识





9.4全民守法

1

公共参与





综合探究3

(1课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写,通过单元和课的设计安排,依次展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三课展开: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比较,通过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论述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第二单元讲授“人民当家作主”,分三课展开: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别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单元讲授“全面依法治国”,分三课展开: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讲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分别阐释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体现在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之中,体现在每一部分内容的定位之中,体现在三个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的设计之中,尤其体现在最后一个“综合探究”的归纳总结之中。

(二)教材特点

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首先是要坚持教材的政治属性,确保鲜明的政治方向;其次是要确保教材的科学属性,做到内容完整正确;第三是要实现教材的教育属性,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一线的教与学。就本册教材来说,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依托情境落实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思想政治的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高质量完成相关思想政治学科任务的综合品质。具体结合本册教材的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显现于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科学解释社会政治现象,依法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由于素养是在人与真实情境的长期互动中培育和发展的,教材编写需要选择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综合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例,该探究反映的是本书核心思想内容和重要理论问题。探究以体会“有机统一”为题,由两个主情境组成,分别为“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的”和“关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选举和决定任命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既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大事,又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密切相关。情境一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推荐候选人—讨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情境二“关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首先说明什么是“五年规划”,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经济发展远景的重要规划,并对“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内容及重要性做了简要说明。然后以流程图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需思考: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机构或部门参与?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结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的程序和内容,如何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探究情境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共同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主题。

2. 结构化和综合性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特征。本模块名为《政治与法治》,其内容本身就要求体现政治与法治的结合。教材编写立足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和素养发展要求,没有拘泥于政治生活的多个主体展开线性描述,而是依据中央文件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精神,形成三个单元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第一、二单元侧重在政治,第三单元侧重在法治,单元内容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坚持政治与法治内容的结合,实现学科内容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教材在第三单元集中讲述法治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在一二单元中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借助宪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多部法律的相关内容,讲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内容,强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本册教材的学科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紧密的联系,部分内容甚至有重合。对此,在编写中根据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教材衔接。其主要处理方式有两种。其一,对于有些已经在初中学段中说得比较清楚的,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不再简单重复。在原教材《政治生活》中“政府”所占篇幅较大,但在《政治与法治》中“政府”内容的分量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专门讲述了行政机关的基础知识。而在“三位一体”的大结构下,政府专题不再独立成课,而是融入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政府”和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中“严格执法”的内容中。其二,对于不同学段都需要强调的重点知识,在编写时则突出高中学生的能力特点,体现层次性。初中已经讲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对相关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初中侧重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同样是讲根本政治制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下侧重在介绍这个制度“是什么”,本册教材则侧重在说明“为什么”和“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懂得我国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实际,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关注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素养提升,体现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

(三)教材使用

当教材编写逐渐转向知识综合和实践能力整合,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内容和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用好本册教材,落实和发展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下建议:

1. 重新认识知识

其一,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变化。相对于《政治生活》,“公民”“政府”“人大”“党”这些在《政治与法治》中仍然是主干知识,但在“三位一体”大结构下,这些主干知识在知识地图中所处的位置有变化,由此分析探究这些知识点的视角也应有不同。研究教材知识时,不应只看局部或某一个点,简单对比增加或减少,而是从“三位一体”的结构设计、初高中衔接的角度去思考,正确理解某些具体知识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构中把握学科知识,在运用中提升学科素养。

其二,在素养视角下重新审视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和评价不能脱离学科内容。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更加_7调知识的结构化、可迁移、核心性、生成性等要求。在新教材研究中,应注意结合学科本质,区分哪些知识是必备的、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枝节的,从而确立学科内容的主干体系;注意学科知识的生成性、建构性和发展性,强调在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结,实现融会贯通,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直面问题的解决。

2.突出情境意识

“情境”一词,意味着情与境的交融,强调的是主体的思想感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材在情境设计时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使学生习惯于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涉及的情境是多样的,既有身边的生活情境,也有广阔的社会生活情境;既有单一视角、单一主体的简单情境,也有多视角、多主体的复杂情境。例如,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中常见的养犬问题,如果只是提及小区中的爱犬人士的呼声,情境相对简单,而如果涉及爱犬人士和不养犬人士的不同诉求、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声音、人大代表在其中的作用等,就会看到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情境的复杂性也由此明显增加。教材探究的很多设问都是长句子,句式变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设问中加入了情境因素,对比“说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与“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日程,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这两个设问,就可以明显看出,前者能默记出来就可以,而后者则要求能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的知识用于分析会议议程这一具体情境。

3.关注任务类型

教材设计了多种学科任务,借助特定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外显为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观点和学科方法的掌握程度。教材中涉及的任务类型十分多样,从选材和视角上凸显政治认同,又涉及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如: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受到境内外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对社会现象的意义、价值或功能进行解释和说明,侧重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请人大代表“审议”的同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体现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深化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认同。

制定村规民约时,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哪些不可以采纳?为什么?——对社会现象进行辨析,批驳错误观点,阐明正确观点,凸显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4.提高学科活动质量

教材的探究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有课上的思维活动,也有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和实践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活动不应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而应落到素养培育的实处。所以,在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时,应注意拓展思维视角,同时又注意价值引领。如教材在讲述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时,首先借助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西方法学家关于“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的观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说明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继而在正文中介绍了《唐律疏议》和中国古代法律文明,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国际视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明确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深化对于法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对于学科教学弥足珍贵。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社区、走进法院、社会调研等,有些还提供了活动的具体路径和步骤。囿于课时的限制,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宜过多,可以分解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当一个人有问题意识和某种发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在进行观察、思考、倾听和理解,在试图运用各种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尝试去理解他所遇到的情境。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是学生持续学习、思考、创造性的萌芽。教师在指导学科活动时应注意调整指导策略,从强调要素分析到关注综合评价,从关注确定性的答案到关注不确定性的答案,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调节教学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导学案,组织好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训练反馈、延伸迁移几个环节,突出道德课堂中的学生自学,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

2、问题探究法(或情境----问题探究法)。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情境,能让学生觉得对于自己有密切关系,以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和努力。

3、实践探究法。这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究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和社区的生活为背景,在活动和探究中,演绎教材内容,补充和生成超越教材知识的内容。这种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4、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和课后反馈。

(二)学习方式

1、利用导学案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展示交流活动。

2、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络、专题讲座、音像资料等。

3、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练习。

4、开展社会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

(三)、学习活动

1.先预习,后听课,做好自主学习。利用学案导学,课前认真阅读章节内容,认真思考后,还有疑惑之处,做好标记,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和同学一起解决这些疑惑,从而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活动;活动中要积极参与、遵守秩序、同伴互助;活动后能用科学术语做准确而富有逻辑的发言,来展示探究过程。老师和其他同学会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记录评价结果。

3.先复习,后作业,落实答题规范。课后应当及时复习巩固,强化背诵,注重落实;做作业时,要细心审题、注重专业术语的积累。习题解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及时小结,构建知识体系。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相关讨论、调查、议题式探究等学习活动,形成初步的、较为完善的知识轮廓。通过师生交流,能对经济知识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学会对知识的梳理,逐步完善学习政治的方法并建立知识体系,思考并关注解决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

(四)课程资源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并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和习题集。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时事政治资料,分析感悟知识。推荐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doc.001pp.com.cn),中学***(http://doc.001pp.com)。

4、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联播);《教学月刊·政治教学》。

【课程教学评价】

1、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四个单元测试卷面得分之和×1%

4分

教师





期中测试卷面得分×6%

6分





(2).期末考试(70分)

计分方法为原始得分(满分100分)×70%,换算之后的的分计入本学科学期量化分。

4、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生自价:以章节“自我检测”、自我总结为主,结合自己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完成作业、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表现,赋予评价。

(3)教师评价:

平时成绩(权重:20%):包括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以及学生自我检测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考勤(5分)、实践活动(5分)、作业(10分)考试成绩(权重80%):单元综合练习(10分)、期中、期末考试(70分)

(4)评价结果使用

总评成绩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达标,51-60为准达标,50分以下为未达标。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根据学期学业总评结果,教师给我们写针对性的评语、提改进建议,我们的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记入我们的学习综合评价记录,反映我们的学业成长情况。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课程纲要由用户“giuhgggg”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5-21 12:22:45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34/3d/62140.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34/3d/62140.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