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积 极防控和救治,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 现局部暴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 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 持续存在。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 早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在总结我国新冠肺炎诊疗 经验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诊疗指南基础上,我们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进行修订,形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一、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 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60~140nm。具有 5 个必需基因,分 别针对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 (S)4 种结构蛋白及 RNA 依赖性的 RNA 聚合酶(RdRp)。核蛋白 (N)包裹 RNA 基因组构成核衣壳,外面围绕着病毒包膜(E), 病毒包膜包埋有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等蛋白。刺突 蛋白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进入细胞。体外分 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 96 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 1 胞内发现,而在 Vero E6 和 Huh-7 细胞系中分离培养约需 4~6 天。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 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 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 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某某意其对 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 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病理改变 以下为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不 包括基础疾病病变)。 (一)肺脏。 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实变。实变区主要呈现弥漫性肺泡损伤 2 和渗出性肺泡炎。不同区域肺病变复多.杂样,新旧交错。 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 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II 型肺泡上皮 细胞增生,部分细胞脱落。II 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偶 见包涵体。肺泡隔可见充血、水肿,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少 数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肺内各级支气管黏 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渗出物和黏液。小支气管和细支气 管易见黏液栓形成。可见肺血管炎、血栓形成(混合血栓、透 明血栓)和血栓栓塞。肺组织易见灶性出血,可见出血性梗死、 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见肺泡腔渗出物 机化(肉质变)和肺间质纤维化。 电镜下支气管黏膜上皮和 II 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冠 状病毒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支气管黏膜上皮、肺泡上 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和核酸检测阳 性。 (二)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 脾脏缩小。白髓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坏死; 红髓充血、灶性出血,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 可见脾脏贫血性梗死。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较少,可见坏死。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 CD4+ T 和 CD8+T 细胞均减少。 淋巴结组织可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巨噬细胞新型冠 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阳性。骨髓造血细胞或增生或数量减少,粒 红比例增高;偶见噬血现象。 (三)心脏和血管。 3 部分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可见少 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偶见新型冠 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 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主要 脏器微血管可见透明血栓形成。 (四)肝脏和胆囊。 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 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胆囊高 度充盈。肝脏和胆囊可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五)肾脏。 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偶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球囊腔 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近端小管上皮变性,部分坏死、脱落,远 端小管易见管某某。肾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形成。肾组织偶见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六)其他器官。 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缺血性改变和脱失, 偶见噬节现象;可见血管周围间隙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 死、脱落,固有层和黏膜下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肾上腺 可见皮质细胞变性,灶性出血和坏死。睾丸见不同程度的生精 细胞数量减少,Sertoli 细胞和 Leydig 细胞变性。 鼻咽和胃肠黏膜及睾丸和唾液腺等器官可检测到新型冠状 病毒。 4 四、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 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 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 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 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 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 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 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 状。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 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 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 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 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 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 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 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二)实验室检查。 5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 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 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 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 D-二聚体升高、外 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采用 RT-PCR 和(或)NGS 方法在鼻咽拭 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尿液等标本中可 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 物)更加准确。 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 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阳性率,应规范采集标本,标本采集 后尽快送检。 (2)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IgG 抗体 阳性,发病 1 周内阳性率均较低。 由于试剂本身阳性判断值原因,或者体内存在干扰物质(类 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补体、溶菌酶等),或者标本原因(标 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 等),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一般不单独以血清学检测作 为诊断依据,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等情况 进行综合判断。 对以下患者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①临床怀疑新冠肺 炎且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②病情处于恢复期且核酸检测阴性 6 的患者。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 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 腔积液少见。MIS-C 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见心影增大和肺水肿。 五、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 中的任何 1 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同时新 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 条。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 14 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 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 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 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 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 或减少。 7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 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六、临床分型 (一)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出现气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 (1mmHg=0.133kPa); 高某某(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PaO2/FiO2 进行校正:PaO2/FiO2 ×[760/大气压(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内 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持续高热超过 3 天; 8 2.出现气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 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分),除 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辅助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 5.出现嗜睡、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七、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一)大于 65 岁老年人; (二)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中度至重度哮喘)、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 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 (三)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 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四)肥胖(体质指数≥30); (五)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六)重度吸烟者。 八、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 (一)成人。 9 有以下指标变化应警惕病情恶化: 1.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2.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3.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 如 IL-6、CRP、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4.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5.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二)儿童。 1.呼吸频率增快; 2.精神反应差、嗜睡; 3.乳酸进行性升高; 4.CRP、PCT、铁蛋白等炎症标记物明显升高; 5.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 快速进展; 6.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 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 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九、鉴别诊断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 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 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 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 PCR 核 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10 (三)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 肺炎等鉴别。 (四)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十、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 例后,应当立即进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 医师会诊,仍考虑疑似病例,在 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采 集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在确保转运安全前提 下立即将疑似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 密切接触者,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建议及时进行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疑似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 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且发病 7 天后新型冠 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 断。 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 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十一、治疗 (一)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 1.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 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 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2.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 (二)一般治疗。 11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摄入;注意水、 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 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 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 有条件者可行细胞因子检测。 3.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 流量氧疗。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H2/O2:66.6%/33.3%)治疗。 4.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 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三)抗病毒治疗。 在抗病毒药物应急性临床试用过程中,相继开展了多项临 床试验,虽然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 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具有潜在抗 病毒作用的药物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建议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 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 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以下药物可继续试用,在临床 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 1.α-干扰素:成人每次 500 万 U 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 射用水 2ml,每日 2 次,雾化吸入,疗程不超过 10 天; 12 2.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剂量同上)或洛匹那韦/利托 那韦(成人 200mg/50mg/粒,每次 2 粒,每日 2 次)联合应用, 成人 500mg/次,每日 2 至 3 次静脉输注,疗程不超过 10 天; 3.磷酸氯喹:用于 18 岁~65 岁成人。体重大于 50kg 者,每 次 500mg,每日2次,疗程 7 天;体重小于 50kg 者,第 1、2 天 每次 500mg,每日 2 次,第 3~7 天每次 500mg,每日 1 次; 4.阿比多尔:成人 200mg,每日3次,疗程不超过 10 天。 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 互作用等问题。不建议同时应用 3 种以上抗病毒药物,出现不 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应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对孕产妇患者的治 疗应考虑妊娠周某某,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以及 考虑是否终止妊娠后再进行治疗,并知情告知。 (四)免疫治疗。 1.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 患者。用法用量参考《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 案(试行第二版)》。 2.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可应急用于病情进展较快 的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推荐剂量为普通型 20ml、重型 40ml,静 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可隔日再次输注,总次数不 超过 5 次。 3.托珠单某某: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 测 IL-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具体用法:首次剂量 4~8mg/kg, 推荐剂量 400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 100ml,输注时间大于 1 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 12 小时后追加应用 13 一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 2 次,单次最大剂量不 超过 800mg。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五)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 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酌情短期内(一般建议 3~5 日,不超 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 0.5~ 1mg/kg/日,应当注意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免疫抑制作用, 可能会延缓对病毒的清除。 (六)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 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 (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PaO2/FiO2 低于 300 mmHg 的重型患者均应立即给予氧疗。接 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短时间(1~2 小时)密切观察,若呼 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改善,应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 或无创通气(NIV)。 (2)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 PaO2/FiO2 低于 200 mmHg 应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 无创通气(NIV)。接受 HFNC 或 NIV 的患者,无禁忌症的情况下, 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 间应大于 12 小时。 部分患者使用 HFNC 或 NIV 治疗的失败风险高,需要密切观 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若短时间(1~2 小时)治疗后病情无改 14 善,特别是接受俯卧位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无改善,或呼吸频 数、潮气量过大或吸气努力过强等,往往提示 HFNC 或 NIV 治疗 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3)有创机械通气 一般情况下,PaO2/FiO2 低于 150 mmHg,应考虑气管插管, 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但鉴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低氧血 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应单纯把 PaO2/FiO2 是否达标作为气管 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而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器官 功能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延误气管插管,带来 的危害可能更大。 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型患者重要的治疗手 段。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 FiO2 高于 50%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 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应某某 意部分新冠肺炎患者肺可复张性较差,应避免过高的 PEEP 导致 气压伤。 (4)气道管理 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 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医疗机构间的联系, 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建议出院后继续进行 14 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 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 24 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3.建议在出院后第 2 周、第 4 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十四、转运原则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 例转运工作方案(试行)》执行。 十五、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 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的 要求执行。 十六、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 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 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某某 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 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 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25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由用户“fuw134111124”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