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科技的狂欢》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科技的狂欢》的读后感
自网络诞生以来,科技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从互联网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到电子商务的成熟开启新零售时代;从谷歌开创广告投放新模式,到脸谱网、Instagram打开社交新大门;从大数据引发隐私边界反思,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火遍全球;从人工智能便利人类生活,到挤压人类工作机会……在梳理了科技发展脉络之余,硅谷思想家安德鲁·基恩无情地指出:科技已成为财富划分的新标准。成为新技术的驱动者或被碾压,取决于你对科技的理解与见识。
作者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硅谷思考家、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栏作家。著有《网民的狂欢》,曾引起国际轰动,被译为17国语言。出生于英国,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安德鲁·基恩对互联网引发的经济、社会、道德、法律等问题的反思,引起世界各国政要的关注。
写得没有《新黑暗时代》好,更像是作者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种种忧虑和反思的絮语,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观点,就是互联网经济下的技术巨头崛起和信息/算法霸权的产生,实际上并没有让人类社会更好——作者把谷歌这个标榜"不作恶"的企业拉出来作为全文主要的挞伐对象,当然还包括亚马逊和脸书。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但究竟是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我们都需要永远保持一颗谨慎的乐观心。作者的担忧和反思是有理有据的,这正证了全书最为核心的那句话"人类塑造了技术工具,而技术工具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作者最后的结论章写得太弱,感觉是打不过就开始讲道理的那种气势,尤其是寄希望于这些技术巨头和资本玩家们的良心发现,在我看来作者无力的一厢情愿罢了。想起周某某说,"你问都没问我就说要该改变世界,你谁啊,我同意了吗?"以上。
100年前,财富主要聚集在银行家、石油大亨手里,现在那些享受了科技红利的创始人、投资人成为新时代的银行家、石油大亨。时代在变,财富永远在1%手里。1%经济由此而来。成为不了1%,至少不能让阶级固化。
又一片新大陆,又一次萌动中的劫掠,又一位随行“传教士”的现场报道:狼来了、狼来了……你或许不想学开车,或许不打算买车,或许不打算拉货……但你可以先看看这本所讲的数字网络时代修路与致富的综观。 “言辞应该狂野一些,因为他们是对教条主义死脑筋思想上的冲击。”(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 M. Keynes)
作者寄希望于互联网和高科技打破财务和阶层的边界,最后发现仍逃不出1%经济的牢笼,进而大肆批评,个人色彩略浓。这本书的可取之处在于,在大多数人狂欢之时,至少还有少数人在冷眼相看、冷静思考(且不管结论是否偏激)。刚开始看还感觉有点道理 后来怎么把一些概念说的那么复杂,比如有段讲网络暴力的(可能是中国的管控式的互联网没给人那种感觉?)感觉有点Up嗦 也觉得越讲越乱
刚刚完结的大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一个桥段,几位主角(都是物理学家)就前沿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展开激烈辩论,双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天才的高深理论我们可能不懂,但我们确实可以考虑一下这场辩论最后的拷问:“如何向下一代解释真理到底是什么?”《科技的狂欢》这本书会告诉我们,许多时候,追求真理的过程比追求真理本身更重要。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为真理代言,科学史是一部追求真理的历史。
如果用《科技的狂欢》去类比常见的史书,那么它一定是纪传体,而非编年体。作者一开始便对常见的“科学革命”一说提出了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学家已证实,现代早期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与更早之前的视角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历史上似乎不存在一个特定的点或事件,我们可以指着它说科学革命从这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圣经》认定的几千年,但在分析化石和岩石等资料的过程中,加上原子物理等其他学科的启发,地质学的视野还是逐渐被打开了。这些究竟是美丽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
曾经科学似乎是只存在于象牙塔中的珍宝,而今天,我们享受着科学带来的便利,从《星球大战》和各种纪录片中了解科学知识,甚至有斯蒂芬·霍金这样的科学为我们奉献作品。不可否认,推动科学发展的是那些将思考与研究当作狂欢的少数人,但受惠的(也有可能是承受后果)始终是全人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正是人类固有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作为普罗大众,即便受限于智商和教育水平,也依然可以保有一颗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窥探真理的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科技的狂欢》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科技的狂欢》读后感由用户“x103y”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