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5教师-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5c411aef***d9cdd59f92500b3c7》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5教师-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5c411aef***d9cdd59f92500b3c7

以下为《5教师-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5c411aef***d9cdd59f92500b3c7》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

化学

考试范围:一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曾刚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 B./倾倒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取用固体粉末

【答案】D

【解析】

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导管稍露出橡胶塞即可,错误;B、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要紧靠量筒口倾倒,错误;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某某,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错误;D、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正确。故选D。

2.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内部原子、分子重新发生组合,伴有能量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描述杂草被火烧过之后又重新生长,蕴含了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描述夜晚的雨导致花朵被吹落,下雨是水蒸气高空凝结而来,为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要描述宝剑锋利是来自于磨炼,说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的来的,没有化学变化参与,故C选项错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主要描述宝剑开锋,梅花盛开,无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

3.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答案】B

【解析】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4.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不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为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车胎因为暴晒而发生爆炸 D.气球因为充气过多而引起爆炸

【答案】A

【解析】A.燃气泄漏而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高压锅因为排气孔堵塞而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车胎因为暴晒而发生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气球因为充气过多而引起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答案为A。

5.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①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可用胶头滴管代替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右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

④滴管吸满药液后,管口端要靠在试管壁上,使液体沿管壁流下

⑤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举起,让视线与量筒的液面相平,再读出数值

⑥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⑥ C.②③⑥ D.只有①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在取用药品的时候要遵循节约的原则,对于固体药品只需盖住试管底部即可,对于液体药品取1-2 mL即可;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不可用胶头滴管代替,胶头滴管无法控制量;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会使试剂受到污染;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试剂的时候应该垂悬在容器的正上方;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让视线与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再读出数值;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故选D。

6.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为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 项

A

B

C

D



方 案

/

/

/

/



结 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白烟的成分与蜡烛成分相同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而焰心温度最高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能检验氧气含量的多少;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B、用火柴去点燃,会使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和蜡烛均具有可燃性,本实验无法证明白烟的成分,不能说明白烟的成分与蜡烛成分相同,故选项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不相对应;C、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说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不相对应;D、液态水加热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故选D。

8.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

A.对着干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水雾

B.寒冷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一层冰花

C.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

D.酥脆饼干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

【答案】A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对着干而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有水蒸气,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一层冰花,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解:A、对着干而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有水蒸气,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正确;

B、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一层冰花,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C、从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D、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某同学在量取10mL水时,视线仰视,则他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 )

A.等10mL B.小于10mL C.大于10mL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使用量筒时不要仰视读数,也不要俯视读数,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因为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量取到的实际液体偏大,所以仰视读数为10mL,实际大于10mL。故选C。

10.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挥发性 D.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形状、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等。故选择D项。

11.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仰视读数为30mL,仰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大,所以仰视读数为30mL,实际大于30mL,俯视读数时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所以俯视读数为20mL,实际体积小于2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大于10mL。 故选:A

12.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故选C。

1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XX”——包含了化学变化

B.“XX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某某”——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春风又绿江XX”——发生了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 B.“XX香炉生紫烟”——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变化;C.“北风卷地白某某”——发生了形状的改变,物质种类没有改变,是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木枯萎是化学变化,雪的融化是物理变化;选B

1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面包发霉 C.胆矾研碎 D.钢铁生锈

【答案】C

【解析】

A、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面包发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黄曲霉素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胆矾研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D、钢铁生锈的过程中能生成新物质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5.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理.大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D

【解析】

【详解】

“这会不会是理.大石呢?”,属于猜想;“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属于探究中的实验;“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属于推理;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选D。

16.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试管外壁干燥,不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故A不符合题意;B、试管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容易炸裂试管,故B符合题意;C、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药品中的湿气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会聚集在试管口,不会使试管炸裂,故C不符合题意;D、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是正确操作,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

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

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故选C。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19.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试管是加热的对象,药品放在试管中,所以需要,故A错误;

B、加热试管时需要用酒精灯提供热能,所以需要,故B错误;

C、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所以不需要XX网,故C正确;

D、试管夹是夹试管的仪器,所以需要,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XX B.刻舟求剑 C.司马光砸缸 D.铁杵磨成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物质燃烧的过程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刻舟求剑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司马光砸缸只是将水缸砸破,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铁杵磨成针是将其磨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2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的燃烧 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蜡烛的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

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洗涤烧杯时,看不见脏物是烧杯已经洗干净的标志

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只需要往左盘上放一张干净的纸

C.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D.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以品尝实验室里标签上写有“食盐”的药品的味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洗涤烧杯时,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才是干净,故A错误;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需要往两个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等干净的纸,故B错误;C、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C正确;D、在实验室中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D错误。故选C。

23.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 D.聚沙成塔

【答案】C

【解析】A、刻舟求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B、滴水成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C、抱薪救火的过程中发生燃烧现象,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D、聚沙成塔的过程在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5.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解: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所以B正确; C、呼吸过程中主要是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不能被完全消耗,所以C不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26.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食醋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擦酒精的办法给发热病人降温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纯碱发面蒸馒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食醋与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因此食醋能除水垢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酒精挥发吸收热量,使病人体温降低,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C、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纯碱显碱性,能中和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NaNO2有咸味㧟㧟物理性质

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㧟㧟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㧟㧟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㧟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某某,盖某某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答案】向着手心(或对着手心、紧贴手心) 倒放 C (或三分之一) 预热(或均匀受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避免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避免污染。

(2)盖某某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的原因有两个,一:酒精燃烧后,产物中有水,可使产物水挥发,避免水蒸气留在灯帽中,冷凝后聚集在灯芯上,不利于下次的点燃;二:平衡气压,避免下次使用无法打开。不存在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的原因,故选C。

(3)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且加热试管前必须先预热。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走进化学世界试卷
  2.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考四
  3. 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
  4. 九年级化学复习导学案---第一单元
  5.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
  6. 化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复习

以上为《5教师-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5c411aef***d9cdd59f92500b3c7》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5教师-学年度漆碑中心校5月月考卷-5c411aef***d9cdd59f92500b3c7由用户“klc52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0-30 09:15:58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20/82/134652.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20/82/134652.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