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中要进行中职教育思想的研讨,使全体教育教学人员树立中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市场导向
?
????中职人***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
????(二)能力本位
?
????目前,职教界存在3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谋求克服前两种能力的缺陷,融合其优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从现实情况看,第三种观念较为适宜。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和.新创业能力。
?
????(三)学练并重
?
????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学练并重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
????(四)学产研结合
?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大职教格局,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有可能提高。
?
????二、中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中职院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中职院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如从前几年“爆满”、“超大”的财会班,到这两年“渐小”规模组成的财会班,便是社会需求在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晴雨表”;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社区管理专业和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
?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
????中职教育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中职学校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停留在简单、片面的理解上,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
????(三)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
????如果依照传统的数学方法,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将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四)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
????由于中职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
????三、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联系到我国中职学校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我国的中职学校不仅要转变人才观念,更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
????(一)办学理念
?
????“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中职院校应树立“能力为本,就业为先”的办学理念,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必须以能力为本,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职院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市场是竞争的,竞争是无情的,能否适应市场,关系到中职院校的生死存亡。
?
????(二)专业建设
?
????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做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一方面,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专业,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达到学生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必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需要。
?
????(三)教学模式
?
????职业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职院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中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以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由用人单位、招生就业、学术委员会及专业课教师、教务管理等部门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确定,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更适合中职院校办学的实际,以利于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依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教学态度、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课时津贴挂钩,不断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
????(四)师资建设
?
????中职院校要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立足于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一方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中职院校新开专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课教师要从相近专业选派教师送到有关高校进修培养,并加强中职院校间的教育对口合作,定期举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交流活动,交流办学经验,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出教育资源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尽快建立一定数量的中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二是坚持选派教师下厂顶班锻炼。特别要注意选送已达到相当教学水平、比较成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学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中青年教师,这样锻炼的效果会好得多。三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教师,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缓解专业设置的变动带来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困难。四是尽快制定中职教师系列职称评聘标准,设立独立的职称评审机构。发挥职称评聘在师资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激励教师自觉努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职教育确保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
????(五)学生管理
?
????严师出高徒。对学生必须严格管理,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对辅导员和声誉影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树立“学***的生存线”、“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要落实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逗硬。
?
????中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学生管理,关心和爱护学生,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
????(六)特色建设
?
????特色是生长线,是中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中职院校要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需要,实行“托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由中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实习、班级管理等,利用中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教育资源实施人才培养,这样来实行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同时注意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大型企业和社会力量办中职教育的积极性,注重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必须坚持注重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原则,对中职教育既要积极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应将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规范办学行为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使中职教育在发展中做到速度规模与质量特色相统一。
?
????参考文献:
?
????1、熊某某.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管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陈某某.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3、刘某某.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式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郭某某,XX省XX工业学校;马某某;XX大***)
[摘? ? ? ? ? ?要]?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每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很多,但是这方面的高级技能人才比较少,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以广西机电***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从对网络专业和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技能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关? ? 键? ?词]? 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70-02
我校所在的XX作为**_*,拥有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4家,工业总产值2388亿元,占广西的四分之一。
计算机网络应用是我校和自治区重点骨干专业,也是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逐渐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量IT技能型人才。
随着**_*产业的整体升级,区域内企业对技能人才在职业素质、岗位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现有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使培养的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一、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属于融合性、应用性强的一门多学科专业,以往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与落后的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培养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只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但是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重视不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操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培养人才和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专业定位方向方面严重滞后
信息技术发展飞速,行业动态更新很快,对本专业的市场调研未能及时跟进,同时缺乏严格的市场论证,对中职院校网络应用专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多数职业院校都是在借鉴其他高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都未能很好地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最新动态进行适时调整,导致出现同质现象,网络专业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较为模糊
网络技术应用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型学科,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之中。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明显的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印记,没有明确充分把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业岗位定位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且缺乏适合职业院校网络专业教学的相关教材。
(三)^+资建设方面较为薄弱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之一。现有的职业师XX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极其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在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基于案例、项目和面向工作过程等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很多案例不是来源于企业,实践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实践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难以适应社会对网络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方面不够深入
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建了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及就业需求。但很多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及培养没有从人力资源的战略出发,很多企业合作关系停留在一般人才培养模式上,高级技能人才方面的培养少之又少。
为了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我们更新了教学实训装备,增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二、解析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目前,对高级技能人才的理解,各专家和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的标准,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一般应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的人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立足行业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加大产学结合的力度,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继续完善顶岗实习机制,全面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大力开展“订单式”“委培班”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
以学校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紧跟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广西IT行业的产业升级,深化企业的合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一是将生产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以校企共同开发的、对接于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内容,将生产内容融入教学;二是生产性实习与教学的交替,以校中厂为依托,调整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交替的生产性实习。
所谓学做一体,是从从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岗位群的需要,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校中厂”为依托,以学网、知网、组网等为切入点,以操作技能程度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载体,融入企业管理,将专业知识按专业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形成、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专业技巧提升和专业拓展四个阶段逐级强化,实现学生从“想做—会做—熟做—巧做”的递进式成长,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一定的技能技巧,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过程
按照国家中技示范校建设方案的要求,我专业组织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组,在学校相关机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以下步骤流程,确立了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在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每个阶段,根据不同项目需要,我专业分别邀请校内外企业专家、课改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等各方人员共同参与,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审定、人才培养保障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反馈,形成具有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一)制订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1.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突出职业特点,这就需要制订一套可实施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达到社会的需求。
2.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二)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1.设定目标,实现实践能力阶梯化
明确学生每个阶段和技能模块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制订可实施、可执行的目标,通过能力的阶梯化,逐级递进,增强学生的[x习信心,让学生对学业充满希望。学院根据企业对网络实际运用和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结合网络专业专业中级工、高级工2级实践能力阶梯化培养。
2.强化实操,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创设实际工作情境,提高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学生“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学院搭建了计算机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最大化利用实训室的资源基地,让学生自主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参与系部刘学谦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校园网、机房的建设和维护,与校外实习形成互补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个人学习目标。
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多方位进行评价
为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对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创新及构建,搭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构建。可以从分阶段评价、单元评价、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模块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岗位角色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摒弃期末考试一次考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考核方式,倡导竞赛考核,动态评价。在新生进校后,每***举行技能节,鼓励学生参加,通过进行技能竞赛,认定学生的优秀等级,同时作为选拔参赛选手的方式之一,为市赛、区赛、国赛、世赛输送人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注重教产学结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学院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教学融合企业的要求,通过“引企入校”,教、产、学的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真正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完美对接,达到学生真正具备高技能目的,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重任。
近三年来,我院信息技术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数每年达到400余人,通过上述培养模式,共培养了高级技能人才200多人次,先后参加广西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48.
[4] 王某某,王某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及深化策略——基于XX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59-63.
[5] 刘某某.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126-127.
[6] 汪某某,周某某.分析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29):15-16.
[7] _5远会.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职校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来自XX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培训,2018(08):24-26.
[8] 杨某某.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探索[J].职业,2018(09):48-49.
[9] 张某某.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XX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01):9-12+22.
[10] ?梁某某.推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A].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C].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2016:5.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用户“hdswphr”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