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杨某某戒网瘾中心事件的心理学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杨某某戒网瘾中心事件的心理学解读
1.背景介绍
2006年1月,杨某某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XX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2008年因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成为一些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他用传统的“屈打成招”的方式让进入戒网瘾中心的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不听话就用电击“治疗”。在杨某某的网戒中心中,互称“盟友”的被治疗者们,年龄从13岁到30多岁,绝大部分都是被家长们哄骗或强迫送进网戒中心接受治疗。
每个盟友的房间都有该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顶端是“网戒中心主任”杨某某(中心称其“杨某某”),再下面有两个机构“家长同盟委员会”和“同盟班会”。“家委会”和“班会”负责监督盟友,一旦某盟友“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点现钱”。“加圈”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而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
“点现钱”是电击疗法, 会被“点现钱”的行为共有86条,具体的如“7:30~17:30在小室挂衣服”、“点评课堂内私自调座位”、“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某某椅子”和“上厕所锁门”等,抽象须裁决的如“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某某模式”和“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等。违反这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相当疼”的电击治疗。而其治疗方式是使用已经停产的抽搐型电痉挛非法设备进行“低剂量电刺激治疗网瘾”。
然而和从戒网瘾中心出去的学生们脸上的阴翳不同的是,家长会想方设法地将孩子们送到戒网瘾中心以试图扭转孩子们的“网瘾”问题,甚至会向杨某某跪地高呼“救世主”,哪怕已经逃出网瘾中心的孩子试图用自杀来威胁家长,家长在答应不将孩子送回中心后仍选择在几周后抓回网瘾中心。和网络上的惊涛骇浪相比,杨某某和追逐他的家长们显然身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网络平行,网络舆论的力量无法对其施加任何实际影响。在这个世界里,杨某某是真正的救世主、圣者,他被人膜拜,他的网瘾戒治之路闪耀着神圣的光辉,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正如他自己的微博自我介绍“拯救孩子,责无旁贷;被争议,被误解,被诋毁,问心无愧。”
以下,本文将会用社会规范、惩罚、服从、证实偏差与认知失调五个心理学名词解释杨某某的*_**的现象。
2.用科学心理学理论解释杨某某戒网瘾中心事件
2.1戒网瘾中心的社会规范
群体制定的许多对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2017))称为社会规范。戒网瘾中心由于其几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近乎可以算是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小社会,因此其社会规范是并不完全符合普通人所认知的日常社会规范。其社会规范的建立的主要依据都来自于戒网瘾中心的权利掌握着杨某某所制定的上文背景介绍中的86条规则,而违反社会规范的负面后果则是遭受电击。
社会规范的发展一般需要两个步骤:第一,人们会注意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第二,人们会观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消极后果。在戒网瘾中心中,杨某某为了使学生行为符合他心目中的社会规范,会使用一系列手段强化这种气氛,违反社会规范的会被学员被强制服用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用以控制情绪或遭受电击,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学员们的行为不违反戒网瘾中心的规则,因此其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其违反后果的可怕也更有助于建立这种不健康的社会规范,影响学生们的行为。
2.2服从和惩罚对学员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个体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规范的压力而做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华某某.(2004))显然戒网瘾中心的学员是迫于上文背景介绍部分所述的规则而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baike.baidu.com/item/%E6%9D%A8%E6%B0%B8%E4%BF%A1/***?fr=aladdin#3_2
[2] 触乐.被杨某某改造的孩子们.(2016). [Web 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
[3] 华某某.(2004).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XX大学出版社
[4] 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2017)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5] 菲利普·津巴多,[美] 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2008).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杨某某戒网瘾中心事件的心理学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杨某某戒网瘾中心事件的心理学解读由用户“feelsee”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