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国家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中共中央纪委机关 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监察委员会 教育部 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
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_*宣传部、文明办、纪委机关、党委组织部、监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妇联∶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中共中央纪委机关
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监察委员会
教育部
全国妇联
2021年6月30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汇聚亿万家庭力量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团结引领广大家庭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引导家庭成员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持守正创新,树立新风正气与破除陈规陋习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家风,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不断推进内容、手段、载体和基层工作创新,永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生机与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突出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共建共享,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部门有效协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力,让亿万家庭共享发展成果。
3.主要目标
经过持续不懈努力,未来五年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培树的典型家庭数量翻一番,家风建设中党员和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家庭观大力倡扬。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率达90%、农村社区达80%,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家庭成员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
4.加强理论武装和研究阐释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党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评选表彰、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教育部门牵头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妇联组织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各地要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注重考核评估,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该文档为免费文档,内容和预览一致,预览是什么样的内容就是什么样的。
以上为《国家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国家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由用户“murzzhixp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