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屠某某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屠某某: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
10月5日17:30之后的朋友圈,几乎被“屠某某”这个名字刷爆了。
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一片叫好声的同时,围绕屠某某的争议也由此展开,政府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是否妥当?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摘得诺奖又打了谁的脸?
绕不开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某某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1.使命的缘起----523
85岁的屠某某坐在家里看电视,才知道自己得了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屠某某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屠某某的几句话,便将时间拉回了那个秉持集体主义的特殊历史时期。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个秘密军事科研任务,屠某某就是其中的一员。头发花白的屠某某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研究工作,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当时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彼此的。”几年前,屠某某这样回忆道。
由于处于“文革”时期,部分资深科研人员只能“靠边站”,1969年,当时还是初级研究员的屠某某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39岁的屠某某遵循毛泽东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开始着手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抗疟药。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的药方,寻找可能的配方。几年时间,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
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某某的视野。
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医书中就有入药的记载。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单位汇集到523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屠某某不甘心,她反复思考为什么青蒿古方记载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某某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某某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
而相比庞大的“523项目”,屠某某的名字却从来不为人所知。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且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了奖,也鲜少有人探究,这些“集体荣誉”的背后,研究人员的个人努力。
2.高光下的非议
终于,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某某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一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教育,屠某某说自己“很幸运”。
许是命运的安排,耄耋之年的屠某某再次提到梦想仍是关于古老的中医药,她在书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就如让屠某某走向高光的青蒿素,“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与屠某某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评价:“她是个执着的人。”
屠某某分配到中***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三无科学家”屠某某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屠某某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屠某某 由用户“yinghuochong51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