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古诗鉴赏两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古诗鉴赏两首
德山 2020.9.11 贵大北区图书馆
百忧集行
唐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背景
《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杜甫栖居XX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官员身边的属吏、服役人员),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三、情节
全诗内容首先分两部分:过去和现在。过去场景描述自己十五岁时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精力充沛和童趣盎然的儿时生活;现在场景又分两节:(一)讲述自己在五十当头年老体衰,却又不得不奔波于豪门将府,强颜欢笑、附和取悦主人家,——因为贫穷。(二)正因为贫穷,所以自己的儿子不可能明白和顾及礼仪廉耻,他为了吃到一口饭无所不用其极,又哭又闹,而怒号与哭号都是他要吃饭的紧急信号,杜甫夫妻却无能为力……因此,全诗着重描绘这两大场景,其中包含三个情节:十五爬树、五十强某某、饥儿怒啼。
四、内容
由以上表层情节可以深入推导出以下核心内容。
悲哀的情感基调。但诗人具体悲哀什么?
(一)悲年老。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身体大不如强健有力的十五岁,他悲叹时间把自己从一头健壮活泼的小黄牛变成了一个走也走不动和站也站不了的衰弱老头,倏忽之间,自己已经不再充满生机,而是行将就木、老病死缠身的枯朽老人,这就是生之悲哀;
(二)悲贫穷。因为贫穷,所以自己只能不顾衰弱病痛迎合、取悦权贵上司,以求薪资养家糊口——在贫穷面前,理想、抱负和清高统统被砸碎;但不管再怎么求乞依附他人,自己还是贫穷,还是难以完全使家人饱食,故因为贫穷,所以夫妻之间相顾无言(彼此之间除了瘦薄的钱某某、空洞的米缸和饥饿的孩子外还能再些说什么呢?)、满面尽是现实的忧愁和疲倦,这就是贫贱之哀;
(三)悲孩儿。一把自己的童年与儿子的童年对比,哪怕只是轻轻地比较一番,作为一个父亲,杜甫的内心从来都是极其痛苦和压抑不堪,因为贫穷,儿子总是吃不饱和穿不暖,而自己那衣食无缺、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直到十五岁依旧如此;因为贫穷,儿子不可能懂得并遵守礼仪廉耻,而自己七岁就能作诗、从小好学广读、经常出入豪门将府、声色犬马……杜甫的孩子,因为贫穷,所以长期忍饥挨饿;因为贫穷,所以缺乏礼仪廉耻和文化教养——而这一切,作为孩子父亲的杜甫,在自身难保的压力下,他和妻子一样无力改变现状,——这就是身为父亲的悲哀,那种常常心痛到极点却又根本找不到出路,只能一次次含泪安慰孩子的悲哀!因为悲哀的对象是儿童、是自己幼小的孩子,所以我觉得这种悲哀是全诗悲情的极至。对于一个饱经现实风霜的中年人或老年人来说,老病死和贫穷的折磨乃是生命与社会轮回的必然,在他们眼中,忍受苦难已是一种习惯;但是对于一个儿童——把一颗幼苗亲手抛入干裂死寂、毫无希望的土地,这简直是对生命的残忍!而现实常常导演这样的悲剧!可以说,这首诗已经写出了人类最普遍的三种悲哀。
五、形式
表达内容决定表达形式,表达形式“开启”(重新组织)材料。
(一)叙述:全诗通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整体上诗人叙述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活,具体中他选取三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验,这两者结合成一体,产生了在叙事之中处处抒情的写作特色,不仅在整体或单独的事件中,而且在任一事件的词句中都蕴含诗人的感情,这大概就是“一切叙述皆情语”了。
(二)动静结合。这首诗从表面看是静中有动,在这四个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有一条逻辑线,这逻辑是运动的、上升的(由现象到原因),同时把诗人的情感也带动着上升(由表层的同情悲伤到深层的和压抑的愤怒控拆);从深层看是动中有静,那样一条由果及因的叙事逻辑如一根签子,把这四件现实中不被人真正“察觉反思”的事情重新串联,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叫人重新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新的东西,所以说这就叫艺术创新,这就是艺术中的形式开启材料从而迸发新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古诗鉴赏两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古诗鉴赏两首由用户“lydia133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