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李安简介、“父亲三部曲”简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平衡
——李安“父亲三部曲”鉴赏
一、李安简介、“父亲三部曲”简介
李安出生于台湾屏东县XX镇,父亲李某某为台湾著名教育家,母亲则是李杨某某,胞弟为雷公电影负责人李某某,也是一位电影导演。父亲李某某,是当时的文官,所以李安从小学习中华文化和艺术,尤其是书法。李安在十岁之前,父亲李某某一直担任花莲师专的校长,所以李安在花莲曾就读于两所小学,接受过美国式的开放教育。后来李某某调任到台某某,于是李安跟随父亲来到台某某,先后又就读两所小学。面对语言习惯的不同,李安经历了第一次文化冲击。李安后来曾言他住在花莲的八年时光,乃他北上就读台湾艺专前最快乐的一段岁月。
李安高中原本是就读于台某某二中,后来转学考进台某某著名的高中——台某某一中。李安对于读书一点兴趣都没有,心里只想着当导演。李安读高中时最爱到专播二轮片的台某某市全美戏院看电影,尤其是美国八大***的电影,所以全美戏院是他学生时代最常造访的地方之一。
他在大学考试落榜两次,后来才通过专科考试,进入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就读,并于1975年毕业。他的父亲希望李安成为一名教授,但他在就读大学时对戏剧和艺术产生兴趣。这是他职业生涯上面临的早期挫折。瑞典名导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处女之泉》(1960年)则促使他朝向导演生涯迈进。
李安在服完兵役之后,依照父亲原有的计划,读戏剧就一定要往外闯(爸虽不赞成李安读艺术,不过对子女前途也十分开明),于1979年远赴美国就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并在1980年顺利取得学士学位。他与同为台湾留学生的林某某因为同为世界青少棒大赛加油而认识,林某某在同一所学校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李安继续在1981年至纽约大学就读电影制作研究所(蒂施***),并取得硕士学位。李安的同学之一是后来成名的斯派克·李,李安并曾参加他拍摄的毕业论文电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We Cut Heads》的制作,剧情反映当时的学生生活。
李安在攻读研究所期间于1982年也完成了16毫米短片《荫凉湖畔》(Shades of the Lake),并获得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他自己的毕业论文作品《分界线》(Fine Line)则是一部43分钟的剧情片,并获得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因而给***垂青,后来也曾在公共电视网及亚美电影节上放映。
李安的纽约大学毕业作品引起威廉·莫里斯奋进***的注意。起初李安并没有什么工作机会,失业长达六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是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夫,而他的妻子林某某则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她则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责大任。这样的情况在台湾通常是相当尴尬的,替这对夫妻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因为林某某的支持和理解,李安并没有放弃他的职业电影生涯,继续从电影和表演中产生新的想法,在这段时期写下几部剧本,并且不断到好莱坞碰运气。
1990年,台湾“新闻局”征集优秀剧本,为获得优秀剧本奖金,李安动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推手》。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了第一次独立导片的机会——当时担任中央***副总经理徐立功注意到李安,他对于李安的清新怡人独特风格产生浓厚的兴趣,便邀请李安拍摄《推手》,并采用包拍的方式,让李安拍摄《推手》。该片于1991年12月7日上映,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提名,李安则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
两年后,李安又拍摄了《喜宴》,由赵某某、郎某某、归亚蕾合作主演,剧本早在六年前就已经写好,该片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获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某某、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李安则凭借该片获得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4年,在《推手》和《喜宴》的成功后,李安带着资金回到台湾,完成“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由郎某某、吴倩莲、杨贵媚共同主演。该片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李安本人凭借该片获得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二、“父亲三部曲”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
李安作为著名的华人导演,其所导演的电影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因为李安在西方的生活经历,又让其极具中国传统味道的电影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理念和思想。
(一)李安眼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冲击
李安作品对于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在对西方文化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对两种文化的融合给予了积极探索。由此可观,李安导演的作品从某一个方面来看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优良传统进行展示和弘扬。李安电影是对文化价值的内涵所进行的探索,也是对儒家哲学及家庭道德的精髓的高度弘扬。
比如在《推手》作品中,其所表达的是家庭的深刻含义,通过妻子与父亲彼此之间的文化沟通和理解,达到了两代人关系的改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一种全新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既说明了李安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又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比如在《饮食男女》中,从父女等角色中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母亲的去世,父亲双重角色的担当,以及父亲渴望了解女儿内心,女儿渴望与父亲心系沟通但是无法实现的纠结。父亲的欲言又止,女儿的心思抽离,梁母与锦荣的同桌异梦,都让整个家庭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痕迹。但是李安所给出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则更加让人意味深长,展现出了中国式节奏欲望压抑之后的爆发,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追寻。
(二)“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比
1.社会背景文化的对比
李安往往将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用带有“文法符码”特征的行为来表现。“父亲三部曲”中充满了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得非常深刻。
在《推手》的开篇场景中,以不懂英语的朱某某气定神闲打太极来体现中国文化符码;以同一房间内,不懂中文的美国媳妇心浮气躁地打电脑来体现美国文化。通过这种语言不多、情节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对比,使观众清晰而深刻地将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印入脑海。
《饮食男女》中,通过对郎某某内心深处悲苦的心理描述,一方面体现了其父女之情的压抑,即自己无法与三个女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体现了其男女之情的压抑,即自己生命与情感的孤独。其通过三个女儿的心境展现了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比如,在对大女儿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展现了其身上所肩负的孝道责任,同时也不断给予自己借口,进而逃避其所期望遇到的爱情。这样的一种情感纠结正是凸显了中国文化中隐忍和压抑的特点。而在最后周老师的出现,则成为家珍的最好救赎,尤其在欢乐颂音乐响起时候,家珍的愿望得以满足,其心结也逐渐打开,从而让整个文化的平衡寻找到归宿。
这两部影片均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性被“压抑”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渴望“释放”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即使文化、伦理、地域、时代有所不同,但是人性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释放的情感则是一样的。
2.家庭观念上的对比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主要以“家”为故事背景,通过对家庭中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描写,突出了家庭成之间的冲突、妥协与宽容,多角度地反应出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以及传统伦理观念所造成的极大冲击,以及在此冲击下所形成的人物性格,所面临的困难,可能做出的选择,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
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
“父亲三部曲”主要对危机四伏、即将分裂的家进行了重点描述。传统中国家庭理念中,家庭一旦出现裂痕,甚至走向分裂,父亲的核心地位就会受到质疑:
《推手》中,以太极大师朱某某为主人公,通过“推手”的内涵来揭示其家庭权威代表观念中中西方之间的差别,让我们从全新的价值观、人格角度来审视“父亲”的角色。
《喜宴》结局中以父亲无奈地举起双手,表明了父亲在家庭伦理观念出现冲突时候,父亲所作出的妥协。
《饮食男女》时,以父亲自己打破家庭结构,震惊最亲家人来表明父亲对传统家庭观念冲突的主动接受。
3.个人情感上的对比
受社会传统观念制约、不能自由发展的爱情在李安作品的感情中占多数。例如,《饮食男女》主要表现的老少恋和《喜宴》中的同性恋。李安的电影离不开一个“情”字,通过家庭中“情”的美好情愫的演绎,来体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等,展现了李安完整的中国文化品格,也让更多的中西方观众沉入其中,让中西方观众都能够从影片中寻找到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达到了心理上共鸣,更加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三、“父亲三部曲”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李安在三部影片中都设计了一个“父亲”的形象,在*_**,父亲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也是东方文明的代表,而李安在影片中却让父亲遭遇到了明显的精神冲突,而这个遭遇和碰撞,恰恰是导演试图达到的。
(一)“父亲”与西方文明的遭遇
东方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平衡与顺从,父子关系是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但是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代表传统文化的父亲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他经历了价值观念的改变和情感交流的疏离,这种的交流和碰撞直接导致了传统的东方式家庭的解构和观念的转变,而父权的权威,在这一时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在*_**,“家”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存在,一家人团聚一起其乐融融是东方人一辈子追求的梦想。而在李安的作品中,“家”的含义被西方文化的侵入后改变了它的意义:
《推手》中,老朱不远千里来到美国和儿子住在一起,本打算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儿子忙于工作,孙子也要上学让他只好与洋媳妇天天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在*_**,儿媳本来应以孝顺父母为己任,但是面对新式文化,老朱也被迫逐渐改变,当他戴上耳机听京剧时,便已经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他的妥协,直到最后他的无奈离开,而当老朱在中国城刷盘子时遭到不公正待遇,他被迫用太极功夫对抗一切,与其说是对于无良老板和警察的对抗,还不如说是老朱绝望的与西方社会的冲突。特别是父亲用暴力的手段打破了他一贯推崇的平衡与忍让,当儿子来接他时他喃喃自语:“炼神还虚不容易啊”,更是把他在面对西方文明时的窘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喜宴》中,父亲一贯的念头便是让儿子结婚生子,延续香火,这正是传统东方文化最本质的体现之一。但是儿子的同性恋身份毫无疑问挑战了它的底线。而在这时,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仍然十分权威,儿子阳奉阴违假结婚变成化解矛盾的唯一途径。而当父亲病愈出院后笔锋一转,原来父亲懂得英语,也早就知道了儿子的身份,但为了获得延续香火的孩子选择了逃避和接受。在此,父亲的形象便成了分裂的代表,一方面他既要维持权威的尊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现实妥协。影片结尾处父亲站在安检门口,面对机场人员的检查,他双手高举背对大家,就好像举手投降一般,它所代表的东方文化还是这样的向现代的西方文明投降了,妥协了。
(二)“父亲”的融合与改变
任何一个文化在面对现代的文明时都会经历阵痛似的成长,从最早的碰撞、不适应再到慢慢的改变,甚至在不自觉中成为离经叛道的实践者,李安的三部曲中的父亲也是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推手》中,的父亲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时,虽然为了儿子选择黯然离开,但仍在中国XX与老板和警察进行暴力对抗。
《喜宴》中,外化的对抗不见了,出现的则是父亲老道的为人处世态度,父亲与赛门在湖边的一场戏,他不仅接受了儿子作为同性恋的事实,还接受了赛门这个儿子的同性爱人。
三部曲最后的《饮食男女》中,导演并没像其他两部片子一样把故事放在西方社会,而是让故事回归台湾,在故事中虽然没有像前两部那样明显的中西对抗,但是现代文化所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出现在故事中的家庭里。本片的父亲老朱丧妻独身已久,一个人抚养大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身上则明显的带有西方文化的投影,大女儿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二女儿的开放观念、小女儿在快餐店打工与朋友男友的爱情,这些在传统的文化中似乎都是舶来品,而父亲老朱,他的生活也在夹缝中面临取舍,首先他的工作是一代名厨,作为传统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但是个人的孤独和感情上的干涸让他又渴望着新的情感,而这个又与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颇为不符,苦闷的心情让他外化为味觉的消失,当一直打算照顾老父亲的大女儿和不显眼的小女儿分别结婚离开家庭时,这个象征着平衡的东方家庭就面临着解体的边缘。而在影片快结尾的家庭聚会中,整个家庭的结构终于轰然倒塌,而促使其倒塌的人却是父亲,他不仅提出再婚和卖掉老房子,并且再婚的对象是女儿的朋友,此时,真正逾越了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人变成了父亲,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父亲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李安简介、“父亲三部曲”简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李安简介、“父亲三部曲”简介由用户“yingheman”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