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

以下为《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历史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经历的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某某~约1万某某,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某某,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4)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原始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6)原始社会的解体:

Ⅰ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个体劳动盛行,代替集体劳动→生产资料转为家庭私有(直接原因)→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

Ⅱ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2.奴隶社会

(1)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制国家

Ⅰ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段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Ⅱ国家的含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Ⅰ时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

Ⅱ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第二目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表现在: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3)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对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③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封建土地所有制

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Ⅱ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5)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址阶级的矛盾

2.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手工工场的出现)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条件

①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

(5)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Ⅰ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Ⅱ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Ⅲ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Ⅳ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Ⅰ含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Ⅱ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Ⅲ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终将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目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某某、欧文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工人运动

2.空想社会主义

(1)形成: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评价:

①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②进步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三大工人运动

(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①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②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第二目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两个伟大发现”/两个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①唯物史观的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②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类别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知识总结: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目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尝试: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

(2)十月革命

Ⅰ时间: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Ⅱ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目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最主要)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4.探索和尝试

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尝试,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第二目 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五四运动(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2)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使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中国共产党

(1)成立时间: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作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4)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结果: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2)两个步骤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哪里?

①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最主要);

②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知识总结: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类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纲领

反帝反封不彻底

彻底的反帝反封





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





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年前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7.毛泽东思想

(1)形成: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节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意义: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前提。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目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3)过渡时期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某某,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新的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或如何正确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八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贡献和主要内容: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

(1)大跃进

(2)文化大革命

5.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一目 改革开放的进程

1.改革开放的进程

(1)改革开放的确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Ⅰ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Ⅰ是什么?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Ⅱ为什么发展/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Ⅲ意义

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3.坚定“四个自信”

(1)内容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要求

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由用户“huang30465346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2-09 21:37:31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9/b7/155511.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9/b7/155511.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