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一年级科学教案》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一年级科学教案

以下为《一年级科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 找空气

教学目标:

对空气的存在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2、在玩的过程中观察现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了解空气的特点,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找空气。 教学难点:

如何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塑料管、塑料瓶、打气筒、注射器、气球、海绵、透明鱼缸、蜡烛。

教学准备:

1、袋子人手一个,气球,纸袋子,瓶子,吸管每组一份;

2、教室二维图一张,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揭示空气的存在。

1、出示食品袋,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直接朝里看,自问自答地:里面有东西吗?

2、回应学生的跟从与参与:边说“到底有没有”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学生判断。

3、针对学生不同看法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

对A:让其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对B:有什么?什么样?

揭示“空气”这个词:或顺应学生,或告知学生。

二、找一找,抓一抓,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无所不在。

1、学生找空气、捉空气

“你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

交代要求:到你认为有的地方去找、去捉。听到提醒就上位。

2、交流:

①个别交流:捉到了吗?在哪捉到的?

②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注。

师:通过试试,现在来看看,哪里有空气?

③期间,穿插对“空气会流动”特性的关注。

请两名抓到和没有抓到空气的孩子上来演示,同他们动作的差异中发现“如果手不抓紧空气就会从袋子里跑出去一部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

三、做一做、玩一玩,进一步感知空气的流动性。

介绍操作要求

师: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在流动的时候还会发出声音呢,想想看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材料里的空气发出声音。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挤一挤、吹一吹的方法,让操作材料发出声音。

分享结果,教师小结。

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吹一吹)猜猜是哪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发出声音的?(瓶子里的空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是瓶子里面的空气在流动,而不是瓶子外面的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朝着瓶子外面和瓶口吹起来证明。)

②师:你是怎么让气球发出声音的?(学生示范放出气球的气)这又是哪里空气在发出声音?

③师:这个纸袋子能发出声音吗,你是什么做的?(引导学生用力将袋子压扁)为什么会发出“嘭”的一声?

师小结: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实验发现空气在很快流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四、延伸:我们去科学角来用更多的材料和空气玩一玩发声音的游戏吧。

2 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到处 都有空气,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用品: (1)方形金鱼缸一个,透XX杯一个,手帕两条。 (2)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蜡烛两支。 2、学生实验用品:每个学生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杯子, 一只吸管。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教学过程: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1、捕捉空气游戏。 (1)给每个学生一个塑料袋,让学生想办法让塑料袋鼓起来。 感知教室里面有空气。 刘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塑料袋变得大大的、胖胖的,好吗?(学生动手操作,在教是室里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怎样让袋子变胖的呢?(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反复实验,让学生感知教是室里到处是空气。 (2)老师和学生再到室外找空气。让学生感知到处都有空气。 教室里面有空气,那走廊上有没有空气呢?(学生回答)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的空气放掉,到走廊上找一找,看看走廊上到底有没有空气。以此类推,带学生到操场上、大型玩具里、树下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空气的?(学生回答)让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提问:看一看,空气看得见吗?摸一摸,空气摸得着吗?尝一尝,空气有味道吗?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演示小魔术——手帕为什么不会湿?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1)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让学生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2)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再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请学生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3) 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又湿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再看教师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手帕没 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手帕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手帕湿了。 3、学生操作实践,感知人体内也有空气。 空气到处都是,那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呢?给每个学生一杯水,一只吸管,让学生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气,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感知人体中有空气。 二、了解空气的作用。 1、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捏鼻子游戏。 让学生捏住鼻子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那除了人以外,还有谁离开空气也不能生存的呢?让学生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也离不开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燃烧也需要空气。 (1)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内装蜡烛,先让学生观察杯子,引导学生说出杯子里除了蜡烛以外,还有空气。 (2)点燃蜡烛,学生观察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 (3)提问:刚才是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的?为什么?让学生感知燃烧也需要空气。 三、教学延伸——游戏:火箭飞上天。 材料:大塑料瓶(矿泉水瓶最佳)、纸。 制作:在大塑料瓶上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上。 玩法:猛地拍压塑料瓶,火箭被推上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风车“实用与美结合”的设计意图。 (2)掌握对称的设计方法和剪折叠的立体造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在欣赏中知道风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在比较中找出风车的基本结构。 (3) 在实践中掌握“对称”的设计方法和中心轴的安装方法。

(4) 在玩中探究风车转动的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喜爱小风车。 (2)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要点 1、重点: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2、难点:设计制作对称、能转动的纸风车。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说一说: 1、 见过风车?你觉得风车漂亮吗?

2、 你见过的风车用什么材料做的? 想一想:风车有什么用?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风车的图片欣赏。

风车实物展示。

3、 请同学出来玩风车。  三、 风车的创作方法 1、 观察风车,理解风车的结构及转动原理。 2、 制作方法:(边讲述边操作演示) 折-----做记号----加图案------剪-----叠-----穿孔-----完成 3、 注意事项: A、 要安全使用工具 B、 手工要精细,不能马虎。 C、 添加图案时,注意色彩的搭配。 4、 作业要求: 完成一个四叶美术风车,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完成其它造型的风车。 四、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 玩风车、评风车、赏风车。

4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 、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来源:学。科。网]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五、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结.定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来源:学.科.网Z.X.X.K]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 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8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周围的植物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

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 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生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生2、挂钩是有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属于人工世界的产品。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产品一般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才能投放到市场,供人使用。除了挂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产品)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反思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初中英语课文复述的魅力
  4. 学习型小组的构建
  5. 思政课课题报告
  6. (台风、暴雨工作致家长的一封信
  7.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2]
  8. ***体质健康测试管理方法
  9. 小学晨午检制度
  10. 中学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11.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12. 小学开展近视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13. 《老王》评课稿
  14. 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
  15. 学校学生视力近视健康管理团队工作职责
  16. 《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学设计
  17. 秋三上科学教学计划
  18.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沙子与黏土

以上为《一年级科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年级科学教案由用户“Star59519877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7-12 07:44:24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6/7f/78736.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6/7f/78736.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