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平均分教材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除法的含义,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学数学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除法的概念。在本单元首先知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然后在用乘法口诀求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除法是四则计算中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他们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平均分的现象,即使偶尔接触也很少关注。另外,除法知识的难度比较大,不仅在概念上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且用乘法口诀求商也有逆向思维的成分。因此,本单元教材作了如下的安排。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平均分的概念例2、3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例4对平均分的综合体验练习八
配合六道例题的教学,
主要练习平均分的活动和例5、6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知识列除法算式例7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九
主要练习除法口算单元复习整理全单元的内容从上表可以看到,全单元内容分成三段教学:平均分的含义和操作;除法的含义与有关知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是连贯的且不能颠倒的次序,没有平均分的概念就不能讲除法;没有除法算式就没有除法计算。除法概念是全单元的核心内容,用口诀求商不仅是计算,而且体现了乘法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反映了除法的本质意义。本单元教学的除法含义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用除法计算”。编排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与平均分直接联系,可以直接用除法解答,所以不编排专门教学除法实际问题的例题。那些教学平均分知识、除法知识以及求商的例题,都同时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1. 联系具体的现象和操作,教学平均分的知识。
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除法含义要在平均分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从平均分开始,通过例1~例4,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综合体验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学生分东西的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数学内涵,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的特点往往反映在分的结果上。如果分成的每一份都同样多,则认为是平均分。如果分成的每一份并不都是同样多,则认为不是平均分。
(1) 例1指出平均分的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
例1提出一个相当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把6个桃分成两堆,要求学生先操作,再交流分的结果。教材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操作,期望班级里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正像教材里的小卡通那样,有人分成2个与4个,有人分成1个与5个,有人分成3个与3个。整理各种分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成的两堆个数同样多,另一类分成的两堆个数不一样多。教材指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揭示了平均分的基本含义。
显然,教学平均分的含义是让学生有意义接受这个概念。在“每份分得同样多”与“每份分得不同样多”的比较中,感受平均分的特点,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首次接受的平均分概念需要及时消化和巩固,例题在给出平均分概念以后,问学生这些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引导他们按“每份分得同样多”思考其他分法,加强对平均分特点的体会。
把6个桃平均分,除了“分成2份,每份3个”,还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或者“分成6份,每份1个”。这就是说,“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要突破分成两堆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考虑分成3堆、4堆……要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平均分的方法,体会这些分法的共同特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要根据女生和男生抬的南瓜总数相同,女生每次抬的个数少,男生每次抬的个数多,判断女生抬的次数比男生多。这就体现了被除数相同,除数小的商某某,除数大的商某某。类似这样的题,还有单元复习第5题等。
第三,在综合性的情境里解决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单元复习第7题,在图画里给出了种植的向日葵、编竹篮、拾鸡蛋等情境,图画下面已经提出了两个问题,还要求学生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这道题既发散思维,又聚敛思维。在一个情境里,提出各种问题,而且涉及不同的题材,需要开阔的视野,也需要发散地思维;而提出和解决各个问题所利用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联系又使注意力及时集中,从而使思维相对收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平均分教材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平均分教材分析由用户“illiterate1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