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_什么是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围绕意识形态爆发颅内战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意识形态这个词我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它频繁出现在我们的各路主流媒体上,包括很多自媒体也很喜欢用这个词。
所以我想大家对此应该是有一个感性认知的,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可能很多人都只停留在模糊的语义感知上。
那我想对颅内战争展开一些探讨的话,意识形态是不可能绕开的概念,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下我认知中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意识形态,这个由法国人安某某·德斯特·德·特雷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于1796年创造的词汇,在经过西方哲学界的解读、发展和扩充之后,从单纯的哲学概念渐渐变成了政治学、社会学中出现的词汇,同时也进入了哲学的两个分支,既认知论和伦理学之中。
其中要注意的是,卡尔·马克思将这个概念归入到了社会上层建筑,也就是统治群体对于其统治而采用的主导思想之中,由此,意识形态开始政治化,甚至延伸出了政治意识形态列表这样的东西来,左右之分也开始成为主流。
也正因为意识形态现如今已经完成了政治化,温铁军老师才会说,意识形态是具有教化作用的,因为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需要为统治服务。
上述的内容都是中性的,请大家不要一听到什么统治之类的词语就反感。
而关于各个学科中意识形态的具体定义,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列表是什么,大家可以自行了解,这些我就不Up嗦了。
它在《意识形态原理》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成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官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包括教育、宣传等)、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其实这个解释很全面了,但为了避免接下来的内容也掉入空对空的概念游戏,我会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来阐述,这样可能更接地气一些。
在我看来,意识形态,是我们带有价值判断的认知。
这其中会分为三个层面,既认知,价值判断,和最终两者的结合。
我一步步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是认知,这个相信大家应该都能知道吧,就是我们脑中的各种概念。
比如石头,比如路灯,比如手机,这些是我们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比如米饭可以吃,比如手机和手都可以取悦自己,比如衣服可以拿来穿也可以拿来脱,等等,是我们对事物使用上的认知。
类似的认知非常多,这些认知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它就像是一个地基,我们得先有了这个地基之后,才能在上面构建出我们各种各样的,不尽相同的对世界的看法和想法。
在我的概念里,这些认知是相对客观的,也就是它其实是一种不带有情绪、情感和道德等等因素影响的认识和知识,不过由于它本身具有的来源的局限性,使它只能是相对客观的。
那么什么叫做来源的局限性呢。
举两个例子。
比如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人们认知的天花板,处在牛顿时代的人对于物理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当时物理的认知来源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同样的例子还有中世纪的地心说就是当时西方人对于世界认知的来源,这个明显错误的认知在当时却是真理一样的存在,当我们回看那个时期的西方人,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接受这个认知的来源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
其实我们也一样,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于科技、理论、见识等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虽然在当下能做到主观上的客观,但可能不是真的客观。
这里也插入解释一下,什么叫主观上的客观啊,其实就是可能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客观的某个东西,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客观,我们是没法判断的,这有可能超出了我们全体人类的认知范围,我们在没有确证其是不客观之前,主观地认为是客观的,就如当初中世纪的西方人会觉得地心说就是客观的一样,这就叫主观上的客观。
于是我们就算已经有了这种主观上的客观,也会由于我们产生这些认知的来源具有局限性,造成我们即便再客观,那也只能是相对的这么一个情况。
因此我会说,我们的认知是相对客观的。
对此我们的先贤很早很早之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告诉我们要对待世间万物,包括对待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怎样?要谦卑,要懂得自省,要懂得慎独。
OK,那么回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当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地基之后,我们才可能延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判断。
就好比石头,我们先有了石头的这个概念和知识,然后能认出这是一颗石头,才可能有之后的各种带有判断的认知,比如觉得这颗石头的花纹很好看,或者这颗石头造型很奇特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要客观看待事物,其实就是把后面的出自于我们自己的判断拿掉,回归最开始的对事物的基础认知上面。
比如看到路灯的时候,如果要客观地看,那它就是一个路灯,照明用的工具,而不是拿来吊资本家的东西,或者什么人类工业文明的浪漫体现。
后两者都是我们带有自己价值判断的认知,也就是我们意识形态的产物。
而价值判断,就是非常个人的了,每一个人对待这个世界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价值判断,最多只会是出于同一种认知和类似的判断得到相近的意识形态表现而已。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会感觉对方是同志,能和自己产生共鸣,能感觉对方是自己的知己,但绝对不会有ta就是我自己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独一无二的。
那说回价值判断。
这里的价值会包括很多个层面的价值,也就是从这些层面去对好坏对错、个人喜恶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普世道德的,例如类似审美这种人为标准,例如个人癖好,例如自身利益,例如法律规定,等等等等。
出于这些多个层面的价值而做出的主观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比如刚才提到的石头上的花纹什么样才叫好看,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比如做完传统手艺活儿之后会不会有愧疚感,其实也是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多,在形成过程中变量极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混沌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不太信任宿命论也是因为这一点。
在我看来,即便让一个人完全经历一次他过去的全部经历,从出生之后再去走一遍完全一样的路,做完全一样的事情,然后再来到当前的时间节点,那么在我看来他大概率会产生与当下不一样的意识形态。
这方面就不展开讨论了。
也由于价值判断包含的层面很多,所以它几乎能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它是多变的,很难维持统一标准的,因此会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中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
我们经常会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其实就是价值判断出现了变化,其诱因会有很多了,比如新信息的获取,比如自己思想上的转变等等。
对此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人们对所谓爱情的看法。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哈。
在我高中的时候我把爱情看做是这个污浊世界里最后的心灵净土,对它何其珍重,认为所有的世俗尘埃只要沾染到我的爱情,那就是对它的亵渎,是不可容忍的,它就应该是纯粹的情感的契合,不能掺杂任何世俗的因素。
直到我当时所谓的女友在跟我谈了一个星期的所谓恋爱之后迅速离开我并转身投入一个小混混的怀抱后,我才开始了对于爱情深刻的、痛苦的反思。
再到之后觉得爱情不过是游戏,而且每一次都有保质期,与其孤独,不如跳舞,从而一不小心完成了百人斩成就。
再到现在我发现爱情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份值得享受的甜美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期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建设,既不是什么纯洁得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也不是什么虚无的感情游戏,它既可以依托于现实条件来产生,也完全可以超脱于现实条件变成我们去改善现实条件的原动力之一。
可以说期间我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而这些价值判断全都围绕的是同一个东西,尽管它也是人们虚构出来的,被中国古人称为“意淫”,现在换了个好听的词叫爱情的这么个玩意儿。
东西没变,可我看这个东西的看法和想法完全变了,对其的价值判断也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那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所谓人生三境界的话才会流传那么广,因为它较为准确且通俗易懂地描述了这种价值判断的转变。
如果说我们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形态中那个坚硬的内核,那么价值判断就是包裹这个内核的柔软多变、可塑性极强的仿佛是液体一般的外壳。
只有当两者互相结合的时候,它们才组成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单纯的认知和单纯的价值判断都不能称为意识形态,只有两者结合之后,形成的能够涵盖我们认知的,以这些认知为基础,以价值判断为延伸的、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主观性质的认知时,意识形态才会出现。
举个例子。
曾经我们对于外国人是瞧不起的,认为他们都是不XX的直立猿,称其为番夷。到之后我们经历了器物说,到制度说,再到人种说之后,他们成了洋大人。
这是两种意识形态。
在这两种意识形态中,它们都有基本的认知,既它们描述的对象都是外国人,两种意识形态都有外国人不是本国人,具有和本国人不一样的外表、语言和生活习惯这些个认知。
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内核。
但两者的价值判断却完全不一样,前者的价值判断是认为外国人不行,比自己更低贱,后者认为外国人可太行了,人种天然优于自己。
而得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又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客观环境所产生的完全不同的认知。
前者的客观环境是当时中国确实处于鼎盛时期,是世界文化、经济的巅峰,因此这样的客观环境会催生出“外国人不如自己”这个价值判断是自然而然的。
后者的客观环境是当时中国确实被外国人打趴下了,打疼了、打怕了,所以部分对此反思用力过猛的人自然就会产生外国人可太行了的价值判断,加上部分以此为生意的人推波助澜,这样的价值判断自然就会盛行起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啊,比如近年突然爆火起来的男女对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就不拆解了,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分析一下。
所以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只有外国人这么一个认知时,是不会存在什么意识形态一说的,只有当我们加上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才会出现后面那两种,要么认为外国人不行,要么认为外国人太行了的意识形态。
然后千千万万这样的带有价值判断的认知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完整的意识形态。
因此我才会说,意识形态,是我们带有价值判断的认知。
意识形态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会有某个群体会带有非常相近的,且互相之间认为是一样概念的群体性意识形态。这种群体性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高度凝结的、内涵异常丰富的群体共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中国人”这三个字。
当我们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大家从感性上是能立刻体会到其中包含的异常丰富的内涵的,同时这三个字也对这些丰富内涵进行了高度的凝结,使得即便我们不能将这三个字包含的内容全部拆解出来,并逐一进行详细的解释,也能对这三个字形成几乎一致的认知。
民族认同感就发自于这样的群体性意识形态,而民族认同感是我们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某某,能够自我锚定的坐标,是让我们区隔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和文明的根基所在,是我们不会迷失身份从而变成一根香蕉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群体性意识形态,那么不好意思,这个民族的人就算还存活在这个世上,但他们的文明必然会消亡,不信你看看印度。
因此颅内战争的最终目的,通常都是消灭某个群体中这种群体性的意识形态,进而使这个群体完全解体,成为可以随意被其它民族或者文明“吸收”的活劳力。
当然,经过长期的颅内战争后,“中国人”这个本应该就不可能在解读上存在任何歧义的词语,现如今在某些人眼里居然已经是一个不堪入目,甚至让他们憎恨自己的词语了,我很同情这些失去了为人根基的生物。
那为什么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甚至重要到会为其展开颅内战争的地步。
我们先从一个概念开始。
首先说一下战争。
战争是个什么东西?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
在我看来,战争是一种为了达成某种利益诉求而实施的极端反人类行为,在具体的操作上,战争表现为在一定区域中通过各种手段抹除被定义为“敌对”的所有有生力量。因此战争在具体操作上,是以消灭对方为最高行为准则,而在目的上,是以实现某种利益为最终诉求。
那么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其实也一样。
颅内战争,为什么要叫做战争呢?
是因为它针对的是没有物质状态可言的意识形态,它在具体操作上,是以抹除某个群体性质的意识形态,以消灭某一类意识形态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它在最终目的上,是有明确的利益诉求的。
当一个人的旧有意识形态被消灭时,他可能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从某种意义上,原先的他作为有生力量,就已经被抹除了。
因此我才会将这种针对意识形态的,以某种利益为诉求的极端反人类行为,称为颅内战争。
而由于意识形态本身是不会消亡的,它只会在被抹除之后被新的形态所顶替,只要人的生命没有被终结,人的思考没有停止,那么意识形态就必然还会存在于我们脑海之中,因此当消灭对方原本的意识形态之后,必然会有新的意识形态产生,这时候就可以顺便去实现颅内战争的战略目的,既植入新的意识形态。
这种新意识形态的植入,其背后的最终利益诉求,很可能就是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未来的长期利益去保驾护航。
我们曾经经历的很多事情,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或者找相关的资料看一下,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颅内战争并非是子虚乌有的,我们都曾经历过,并正在经历着。
这段论述是去意识形态的,我没有做任何价值判断,这里面也不存在所谓好坏,我只是想相对客观地阐述出一个观点。
但假若我要加上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么我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这场颅内战争里,我会选择对我,对民族和国家更有利的那一方。目前我也在用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方了。
而这一方,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是哪一方了吧?
反正我是不会去选友邦的了,毕竟我是个人,做不了狗,其次我是个中国人,我需要为我的民族和国家扛起责任,哪怕我本身是个没什么用处的无名之辈。
还是那句话,欢迎大家来扣我民族主义的帽子。
OK,回到主题。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意识形态会如此重要。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意识形态是我们以认知为内核,价值判断为外延,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想法,进而这些看法、想法会成为我们活在世界上的内在逻辑,最终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
在这样一个关系中,认知是相对固定的,比较难做什么手脚,因为它是纯粹的信息,信息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去补全的。
目前是有一些人在打着科普的旗号想灌输一些有问题的价值判断给大家,可能是对方的一种新尝试吧。
不过由于知识这东西很容易被证伪,哪怕采用只说部分事实真相的手法,也很容易被其他人将信息补全,而一旦信息得到补全,那么正常人就会立刻幡然醒悟过来。
因此他们的尝试大概率是失败了。
这也是我之前反复强调打针一定要从科普这个层面去打的原因。
我们跟着他在非常主观、非常多变的价值判断这个层面去战斗是很难有成效的,因为它们可以从无数“合理”的角度去找到推脱的说法,我们想在这方面摁死它们是非常困难的。
但如果我们清楚它们本身的根基在科普,也就是认知这个层面,是属于客观信息的层面,那么针对“客观信息有误、科普不行”这些点来认真打,就能打死这些蛔虫。
内核层面的认知是相对客观的,但我们不可能完全靠着相对客观的信息生活,我们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性的一面。
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我们感性层面的价值判断。
我们是通过我们的价值判断来过我们日常生活的。
我们喜欢吃某个菜,只会说这个好吃,而不会说这个菜里大量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刺激了我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从而让我大脑获得了奖励信号,所以我觉得好吃。
包括我们喜欢某个帅哥美女,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很多时候都是这种感性的价值判断。
这些繁多的价值判断里面,一部分是类似我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喜欢玩什么这类对我们意识形态影响不大的。
而另一部分,就是跟我们的认知直接挂钩的,会对我们意识形态产生直接影响的价值判断了。
比如最近很风靡的那种认为年轻人没有出头之日,觉得年轻人是被牺牲的一代,年轻人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说法。
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因为它不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而是一个个人,在参照身边的部分现象之后得出的感性的、模糊的主观感受。
这样的价值判断带来的结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接受了这样的主观感受,并以此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年轻人,会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当下社会和自身失去希望,形成一种消极的,乃至于绝望的意识形态。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这样的年轻人会怎么过自己的生活呢?
我想他们大概率会越发沉迷于信息茧房,越发喜欢给自己设限,越发不愿意踏出舒适区,越发不敢或者不愿意去做超出被资本定价之外,也就是薪水范畴之外的努力,免得没有回报而感到浪费时间精力或者被骂奋斗逼,会越发消沉进而在对国家有信心的同时,越发地感受到那种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国家、社会与自身的撕裂感。
然后,真的笃信那种价值判断,进而持有这种意识形态的年轻人,就废了。
而年轻一代废掉了,这个民族会怎样?
这个民族会失去未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了吧?
意识形态的战争并没有即刻击败对手的能力,但是它却可以摧毁一个可能通过武力完全无法打败的对手。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我们年轻人没有网上提到的那些问题啊。
从个体上来说,碰到那些问题才是正常的,是常态,你碰不到那种劳而无获的情况只能说明你是天选之人。连我自己都经历过很长一段这种艰苦的日子。
但遇到问题和困境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想办法改出困境么?
网上这些所谓的绝望,我可以找出一大堆活生生的反例,他们都从非常绝望的境况里面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走出来了,因为他们没有像网上那些只知道哀嚎、实质上是想不劳而获的人一样四处寻找廉价的共鸣,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积跬步的方式走出了困境。
关于这方面的东西这期是没法展开的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等到真·颅内战争做完了,我会慢慢梳理这方面的东西然后做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的。
回到我们的主题。
当大家能明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和人的物质生命相提并论的东西时,自然就会想通,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会有颅内战争了。
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残酷的,以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综合体为竞争单位的时代。虽然在物质层面的竞争趋向于有限的、局部的,但当下,竞争的烈度却是前所未有的高,称之为你死我活都不为过。
但感谢原子弹这种足够摧毁人类的武器被发明出来,并成为几个大国的常规武器。这使得完全消灭对方的热战很难实现,高烈度的竞争派生的战争转向了另一个领域。既然物质生命无法消灭,那么就消灭精神生命吧。
于是由于当今时代高烈度竞争而产生的战争,变成了颅内战争。
而由于在意识形态上,起到变量作用的是价值判断,这就提供了一个真正可以称为战场的区域。
正如上一个视频所说,人的价值判断是多变的,它会随着人接受新的信息、新的认知、新的观念等等不停地产生变化。
也就意味着,假若通过可控的方式去控制这个变量,就可以向目标群体发动一场颅内战争了。这场战争发生的地带,就是这个目标群体的价值判断上面。
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认知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是1、2、3吧,然后价值判断是多变的,是x。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希望目标群体都获得一个意识形态,比如这个意识形态是5吧,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各路媒体、各种娱乐内容、各种舆论,制造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的内容会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影响的幅度分别是2、3、4。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接受了这些价值判断的人,不管他们的认知是1,还是2,亦或者是3,最终都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也就是认知加价值判断之后,总会命中我们需要的“5”这个意识形态。
这也是颅内战争最基础的原则,影响目标群体的价值判断这个变量,让他们自己形成我们需要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最终在必要的时候点燃引线,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剧烈动荡。
所以到这里,大家明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样诞生了。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我们对此是后知后觉的。
即便有清醒认知到这一场战争已开.经始的人,也由于很多客观的因素,例如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身舆论阵线没有余粮剩米去打造、自身对战争几乎没有准备等等,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好在最近几年,随着自身发展越来越好,文明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我们才逐渐扳回了一些局面。
尽管当前依旧未能完全收回失地,但也已经有余力展开反击了,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
颅内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并不是一两次胜利就能结束的。
而持续的胜利依仗何在?
我认为,就在我们青年们的身上。只有我们的青年能清醒地认知到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知道应该如何去打这样一场战争,进而通过在实际生活中不停锻炼自己的战斗技巧,我们才可能在持久的对峙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也是我一定要开启这个系列的原因,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稍微能看懂一点点颅内战争的人,有责任将自己能看到的东西拿出来告诉大家,让大家作为参考,不至于被人忽悠瘸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我甚至会觉得,赢下这一场颅内战争,是我们这一代人,和屏幕前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所以,诸位,你们做好准备,进入颅内战争的领域了么?
好了,下期见。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_什么是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围绕意识形态爆发颅内战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_什么是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围绕意识形态爆发颅内战争?由用户“anqi080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