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疫情期间学生“心病”如何化解特别报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疫情期间学生“心病”如何化解
2020-03-03 09: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壷谥境沙?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防控疫情守护学生成长”系列报道之七
访谈嘉宾:
李某某
**_*理健康教育中心原主任,**_*专家库成员
张继明
**_*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研究员,曾任XX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彭某某
**_*理教育与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教研员
苗某某
**_*理教师,*_**针对疫情组建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团队首席专家
林 丽
**_*理教师
转眼来到3月,疫情防控仍在继续。寒假加上延迟开学,许多学生已经在家“宅”了一个多月。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停课不停学”初期的不知所措、长期封闭环境造成的亲子冲突……多种因素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非常时期,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学生都出现了哪些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为什么最亲的父母与孩长.子时间相处这么难?学校、家长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纾解压力?一线心理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细节?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心理学专家、教研员、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
疫情引发了哪些“心病”?
记者:疫情时期,您观察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常出现哪些问题?
李某某:我们可以用一道填空题来梳理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反应。“因为 ,所以我感到 ,我的反应 。”
第一个空格,填写的是客观的刺激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它是一个客观的刺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激的刺激源”。当前,这个“刺激源”主要指的就是疫情实时的动态以及有关的事件——确诊、疑似、死亡、治愈的人数,被隔离,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被改变,等等。
第二个空格,是我们情绪的反应。根据最近我们收到的反馈,在这个空格里,学生排序在前几位的情绪感受是焦虑、恐慌、愤怒、无助、无聊、孤独、烦闷、痛苦、哀伤等。疫区的学生更可能是恐慌、愤怒,若家有感染者还会出现痛苦和哀伤;其他地区的学生较普遍的是这次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对传染病和死亡的焦虑,正常生活秩序改变导致的无奈、无助、烦闷、无聊,长时间与家长近距离相处的摩擦、矛盾冲突。因为疫情导致的负面情绪会在家庭这个狭小的空间发酵,在亲子之间传递。有的校长反映,最近经常有家长询问开学的日期,已经无法忍受孩长.子期在家带来的麻烦。
“我的反应”通常会有这几类:逃避、对抗、示弱、从众、不知所措,这些都是遭遇应激事件的自然反应,短期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长时间则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人在战斗状态攻击性行为会增加,亲人之间可能会相互伤害,会造成能量的过度消耗,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的风险。
张继明:北师大开通了防疫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统计下来,中学生较多出现的问题有:情绪状态,如负面情绪处理;健康问题,如害怕自己被感染、担心家人朋友健康安全、躯体化(心理学术语,指一个人本来有心理问题,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编者注);学业相关,如学习效率低下、无心学习、高考/艺考压力。
大学生除了有类似的问题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方面:可能因为长时间在外学习,比较少跟家人有长期、密切的接触,导致大学生与家人在隔离状态下密切接触而出现冲突。
彭某某:我们每天宅在家里关注着不断刷新的各种信息,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感,以及缺少正常聚会、人际交往提供的心理支持,许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免陷入持续的焦虑、恐惧等状态中。如:不确定自己或周围人是否被传染,身体出现一点儿不舒服就怀疑是新冠肺炎,什么时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视提升心理弹性、生命的韧性和自我疗愈力、在多种环境下的适应力等内容。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强化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为自己、家庭、团体和社会承担责任。
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
哀伤辅导应作为家庭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项内容。
苗某某:这次对学生心理状态摸排工作中,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学生们错综复杂的家庭情况,和良莠不齐的家庭教育水平,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想提醒心理老师在做咨询时,不要过多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对孩子要做到完全地接纳和尊重,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我们的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3日第4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疫情期间学生“心病”如何化解特别报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疫情期间学生“心病”如何化解特别报道由用户“wasdqwe15935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