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u12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诸多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既诸子系统有序地呈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自已他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
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目标性原则
教学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
教学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
学生的特点
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果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
教材的特点
不同科目的教材,要求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一科目的不同分支教材也有不同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予以考虑。
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
四、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三类:一是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二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三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记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上,注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具体说,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连接的“支点”,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
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既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做认真详细的分析;
第三,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丰富多样性。
程序性知及其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它主要涉及概念或规则的应用,既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的规则。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重点是操作和应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程序性知识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设计教学内容呈现的程序、步骤;
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无论是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还是原理学习,都要设计适量练习,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实践;
注意正反例练习内容的设计,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
正确处理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反思性实践者在具体的、真实的、不确定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框定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改善教育实践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反思获得个体性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对教学的深入思考;深化了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增进了对理论、观念与实践之间差距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对学生需要的感知更加敏锐。长此以往,行动研究将帮助教师养成理性反思、问题解决的行为习惯。
(五)征求学生意见,提高反思效果
教师在课后需注意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预案,同时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u12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u12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由用户“PP人世游”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