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心雕龙读书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之前,我仅仅只是想当然的将《文心雕龙》只是当作一本文学理论专著来看待,但当我拿起本书后阅读,在它的面前,我不仅仅是渺小而已了。无论从文学还是美学甚至更多角度来谈,这本书在各方面的处理都尽善尽美。而《文心雕龙》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文学理论专著”,但查阅资料,在数十年前历史学家、龙学家范文澜提出“《文心雕龙》的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一说,也就是文学说与文章说之争。
其实依我之见,我更倾向于后者。《文心雕龙》的性质问题,学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文学说”、“文章说”二说。其实,只有从《文心雕龙》文本本身以及因时代衔变所产生的“文学”、“文章”意义变更的方面来考虑该书的性质问题,即从文本这个根底出发,回归文本,并站在沟通古今话语转换的高度来把握《文心雕龙》,才能辨明其性质。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那就是“文字”。“这个字在范文澜注的版本《文心雕龙注》中,共出现了583处。除用于人名37处,书名13处,地名1处外,余下532处中383处是只有一个字的单纯词,144处是和其他字组成的合成词,如:‘文章’、‘文辞’、‘文采’等,和词组如‘文理’、‘节文’等”。因此,首先应对“文”做一番探讨。“文”最早是以哲学范畴确立于先秦时代的。《易●贲卦●彖》云:“贲,亨,柔来而文某某,故亨;分刚上而文某某,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此处的“文”既包含“人文”,也包含“天文”。“天文”指一切的自然形态,“人文”则包括了人类文明的一切存在形式。《文心雕龙●原某某》开篇即说: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某某?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里的“文”即包含颜色、形状、五音、文章等事物。自万事万物的“文”,进而论“人文”。《原某某》中“人文之元,肇白太极”,此处的“文”,已过渡到人文之“文”的含义了。其后,《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日声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这是说“文”包括众多的审美形式:形文、声文、辞采之文和情性之文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汉以前还无明确的文体概念,直至魏晋时期曹某某《典论.论文》才将“文”分为四科八体。至六朝出现文笔之辨,隋唐发展为诗、文某某,“文”才专指古文。此后直到第一次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才真正使杂文学文体向纯文学文体转变。
“文学”一词,则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此处的“文学”泛指“文化学术”。《韩非子●六反》云:“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日:文学之士。”其“文学”与《论语》之“文学”仍颇?为相似,也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和一?般文化学术的人。“到了?两汉....一般人对于文学的认识也比以前清楚一些,于某某‘文章’和‘博学’两种意义分别开来,这也就是说把文学与学术分离开来了。不过当时的术语,还用博学的意义称之‘文学’”[4]。这种情况到刘勰所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依然如此。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某某》篇云:“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此处的“文学”就兼有文艺、学术两个概念。“文学”的内涵仍然比“文章”要大一些。可见,刘勰时代的“文学”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 那么将《文心雕龙》定性为“文学说"则不如定性为“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著作”更为恰切。在《文心雕龙》中,“文学”一词只出现过两次,皆出自《时某某》“唯齐楚两国,颇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刘勰在此书中反复强调的“先人之诰”不得不让人觉得有刻意逢迎的韵味,也是为了其仕途的铺垫。无论是《征圣》中“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还是《宗某某》中“三极彝训,道深稽某某。致化惟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无不在尊崇儒学。而“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便是此文的一个中心,突出强调了要遵循圣人之道来做文章,且“本乎道,师乎圣”等“征圣”的儒家思想便贯通全文,刘勰也借此表达了政治主张。用文来指人,借此抒怀。
故此,我越读至最后,愈发的觉得《文心雕龙》属于无心插柳之作,刘勰本想靠其来为自己仕途之路铺垫,但更多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书下不朽篇章。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文心雕龙读书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由用户“hnh1389784092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