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七年级上地理考试说明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七年级(上)
一、地球与地球仪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逐步提升的认识历程,也是科学探索的过程。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
定义:围绕地轴旋转; 周期:1天(约24小时);
方向:自西向东; 现象: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差等
地球公转:
定义:围绕太阳旋转;地轴倾斜且保持不变 周期:1年(约365天);
方向:自西向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正午)太XX度变化、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存在差别(地球上的五带)等
4、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数值变化规律、表示方法、半球划分(几条特殊的经纬线)
二、地图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指向标
判读经度和纬度;
量算距离(直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山峰 山脊 山谷
判读坡的陡缓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各种颜色的含义: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深度
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一般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海拔在500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XX坦。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海拔不定)
熟悉主要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东北平原、东非高原、落基山脉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了解地图种类,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了解百度地图、高德读图、遥感地图等应用(导航)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柯某某:德国人(世界著名气象、气候学家)、柯某某气候分类法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65页图3.28);
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图3.25)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的气候类型分布。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亚欧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亚欧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不同气候类型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图3.27)
根据图片能够判断出是哪一气候类型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的影响: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海陆分布(对降水和气温变化幅度的影响):一般,距海近,降水多一日或一年气温变化幅度小;相反距海远,降水少、变化幅度大。
地形(地势高低;迎、背风坡):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人类活动
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下)
认识地区---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独特的自然环境(92页图10.1)
(1)概念(南北极地区、南极大陆、南极洲、南极)能够区别
极地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
南极大陆: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
南极:一般指南极点,地球的最南点。
(2)自然环境特点
共性:寒冷
差异性:
南极地区:中间是南极大陆,气温低(严寒、冰雪高原)、降水少(白色沙漠)、风力强(风库)、冰山、企鹅
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比南极地区气温高但是也终年冰封、降水多、风力弱、北极熊
2、开展极地科考的重要性(暖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有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科考价值----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极地科考站----南极四个依次为:长城站(第一个乔治王岛)、山.XX(规模壮观)、昆仑站(内陆考察站)、泰山站
北极:黄河站
3、环境保护
(1)南极地区的鲸和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遭到乱捕滥杀,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以及石油泄漏等导致北极地区环境污染。
(2)国际合作:《南极条约》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1991年制定
个人行为:考察队员外出考察,垃圾带回站内处理。
八年级(上)
一、疆域和人口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的西岸。特点是海陆兼备,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优越性:纬度位置---北温带,纬度宜居;南北气候差异大,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等;海陆位置---季风气候;海陆兼备,岛屿和港湾;交通便利等。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太平洋; 渤海、黄海、XX和XX;渤海、琼州海峡
疆域辽阔,陆上国界线长(2.2万多千米),邻国多(14个陆上邻国);
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岛屿众多。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与朝鲜和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中国政区图(局部)
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4、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人口增长趋势:(11页1.10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增长较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人口众多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人口众多的劣势: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016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5、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东(或东南)多西(或西北)少
XX——XX
6、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56个民族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西南、西北和东北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如三级阶梯界线)、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丘陵
山区(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约占2/3,平原约占十分之一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类型复多.杂样,季风气候显著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五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黑XX、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某某 塔里木河
外流河——东部的湿润、半湿润区,外流区占2/3,水量超过95%;
内流河——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内流区占1/3,水量不到5%。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划分
(2)、长江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水文特征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人水争地,加剧洪涝灾害;支流众多,汛期长;“黄XX道”
上游水流急,落差大
”水能宝库“;水土流失
中下游支流众多,干流汛期长,无冰期
“黄XX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汛期长;污染严重等
(3)、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划分
(4)、黄河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水文特征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游:水量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有凌汛现象
中游:流经高原,支流多,含沙量巨大
水能;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巨大
下游:水流缓慢,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地上河“;凌汛等
5、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繁、危害严重,各自然灾害间关系密切。
6、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7、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了解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特点:
a、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c、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
d、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e、地区分布不均。
土地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a、乱占耕地;
b、草场退化;
c、乱砍滥伐加剧水土流失;
d、土地污染;
e、……
8、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水资源:淡水资源;
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时间分布特点:a、夏秋多,冬春少;b、年际变化大;c、原因;
空间分布特点:a、XX北缺; b、原因; c、缺水严重地区:华北和西北;
解决措施:节约、保护、兴XX库、跨流域调水等。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a、土地利用方式: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b、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c、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d、……
9、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了解“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
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生产生活,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南方水资源丰富)
目的: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三、经济与文化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东西差异(年降水量400mm)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为主,也是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南北差异(秦岭—淮河)
耕地类型;主要作物;耕作制度等。
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关系密切;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优质高产、优良品种;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
农田水利建设,抗灾能力;
环保、生态、安全农业等。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XX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较多;***较少,分布稀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发展状况、分布、产业成果、地位等(略)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4、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三横五纵”及重要枢纽(略)
分布特点:铁路网东部密集(高速铁路),西部稀疏
形成原因和影响(地形、城市、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A、藏袍、白羊肚手巾……
B、某地烤馕、西藏糌粑、西北花某某、南方米线、川菜麻辣、……
C、窑洞、蒙古包、吊脚楼、徽派建筑、福建土楼、XX四合院、西藏碉房……
D、陕北民歌、蒙古长调、江南戏曲、丝竹、民歌……
6、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以“长三角水乡“为例
A、地方文化特色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和魅力,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B、适度开发、保护,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C、过度开发会导致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破坏,破坏环境;
D、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E、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使之可持续发展。
八年级(下)
一、地域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与1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一致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
河流有无结冰期
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
湿润区、半湿润区界线
北方和南方分界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界线
划分的主导因素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 地形
③ 1月0℃等温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气温、降水)
自然地理差异——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湿热; 干旱; 高寒;
北方:平原和高原为主;冬季寒冷(0℃≤),夏季炎热(≥20℃);半湿润,降水偏少,且集中于夏季,春旱突出。
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气候)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以北方地区为例:
a、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作业;气候适宜——商品粮基地。
b、降水集中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旱作(小麦、大豆等);春旱,对农业不利,XX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c、冲积扇——华北平原,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重要的农耕区,古代文明,现代人口城市聚集地。
d、东北的冷湿——XX的冰雕、查干湖的冬捕、黑XX的雪乡、滑冰,……旅游业
e、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四季分明——四季服装的生产;民居求向阳,墙体厚,坡顶等;春种、夏某某(忙)、秋收、冬储(闲);
f、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出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水稻分布纬度较高;
g、黄土高原——窑洞、陕北民歌、生态脆弱,水土流失;
h、黄河——华夏文明中心;
i、自然资源丰富(煤、铁、石油)——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二)以干旱的西北地区为例:
热量充足,缺水,水是制约因素
天然草场广布,重要畜牧业基地(畜产品及加工,两大牧区)
天然降水少,农业需要灌溉;只有具备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才能发展农业(种植业);河套平原(黄河水灌溉)XX走廊(高山冰雪融水)某地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内蒙古高原东部(河水、地下水)
从东到西,干旱程度加剧,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特点也随之变化。东部——优质草场,西部内陆极度干旱——荒漠
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
对生活的影响(略)
二、认识区域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例1:XX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称为古都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
纬度位置: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较优越。
海陆位置:距渤海近,华北平原北部,平原与山地交汇处;河流水源比较充足。
交通位置优越:是出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连接要冲,是陆海进入内蒙古和陕西的重要通道,和平年代适合发展经济,战争年代是易守难攻的交通要冲等。
例2: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长江下游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鱼米之乡
江、海交汇之地,航运中心,交通便利
经济、文化、交通发达;最大的城市群,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等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东北三省:山地和平原为主,马蹄形。大、小XX岭和长XX地;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高原、秦岭、太行山、内蒙古高原等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五种气候类型(三种形式),特征
例如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例如:东北三省
(1)布局特点(20页图6.20、图6.21和图6.22工业结构统计图):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2)产业结构(20页图6.20):重工业为主,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例1、某地(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
盆地边缘,山麓地带(水源、绿洲、交通线)
例2、台湾
西部沿海平原(平原、沿XX口,北部政治、经济中心)
6、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例2:东北三省:雪期、积雪厚度等——纬度、地形、距海远近等
7、举***的作用。
例1:长江三角洲
冲积平原
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
河网密布、水运交通
淡水养殖、鱼米之乡
生活生态用水
旅游……
例2:XX平原(略)
8、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例1、北方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暖温带和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华北平原春旱……
黄土高原:光照足,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一年一熟;沟壑纵横,耕地小、少,有坡度,水土流失严重,春旱……
例2、东北三省
地形(山地、平原);冷湿,气温(南北);降水(东南—西北、地形)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气候差异(北部长冬无夏,南部冬季短促)
9、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西气东输):
西部——发展机遇,发挥地区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勘探、管道、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
东部(包括沿线地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发挥东部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天然气化工、发电)
1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历史:明朝始称台湾,清朝设台湾省,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胜利回归,汉族占主体(闽、粤)等
位置、范围:(关注回归线穿过、钓鱼岛位置等)
自然地理环境
a、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b、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强盛,雨量丰沛(多台风、暴雨) 富饶“宝岛”
c、岛屿多山,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d、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人口城市集中于此
外向型经济:
农业和农产品加工 出口加工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蔗糖、水果、稻米、樟脑) (服装、玩具、日用) (软件、晶圆、集成电路板)
16、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例1、塔里木盆地:
丰富资源、政策、交通(两条沙漠公路)
荒漠、绿洲生态环境脆弱
例2、三XX地区:
中华水塔
世界XX拔最高(雪山、冰川融水是江河最初水源)
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湖泊、沼泽是水源涵养地,供给、调蓄)
***
不仅关系到当地,也关系到三大江河下游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七年级上地理考试说明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七年级上地理考试说明解读由用户“nicelianggirl”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