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 -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普通分享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

VIP专享文档

2020-10-15

13页

用App免费查看

“马 克思主义 原 理概论 ”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 25 个× 1 分 = 25 分;

多选题, 5 个× 2 分 = 10 分;

简答题, 5 个× 6 分 = 30 分;

辨析题, 2 个× 5 分 = 10 分;

论述题, 1 个× 15 分= 15 分;

材料分析题, 1 个, 计 10 分。

二、考试要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P16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P3 )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 P8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 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P16 )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共同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19 )

理论联系实际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P28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P30 )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P32 )

3.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 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5 )

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 ( P40-41 )

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⑶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P43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P4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47 )。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正) —— 否定(反) —— 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这样,事物的发展才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 P45 )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意义: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原理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 P46 )

8.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P47 )

辩证的否定观:( 1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2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4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9. 意识的能动作用 ( P56 )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64 )

2. 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P68 )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P68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真理与谬误的含义与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P71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P 75 )

真理与谬误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P76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 社会实践。( P77 )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5. 价值及其特点( P79 )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P95-97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

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三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P100 )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P101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 P102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即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P100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P105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P107 )

4.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P112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P123-124 )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智能自动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变革;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6. 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P128 )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0 )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思考题 P136 页 1 题★★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 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考题 P136 页 2 题★★

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某某,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第四章】 1.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P147-148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觉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P151 )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54 )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 包括三个部分 :⑴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即产生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P157 )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P167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iPrice} ¥${item.oriPrice} ${item.orgName}

${item.videoCount}课节

返回百度搜索

下载原文档,方便随时阅读

下载文档

2亿文档资料库

涵盖各行课件、资料、模板、题库、报告等

多种记录存储好工具

提供图转文字、拍照翻译、语音速记等

APP端内容永久保存

随时阅读,多端同步

立即下载

文档售卖收入归内容提供方所有,文库提供技术服务

看视频广告,获取20元代金券礼包

看视频,立领券 视频大小约3.7M

恭喜!您收到一张

文档优惠券

有效期:24小时

${layerInfo.voucher_price / 100}元 优惠券

满${layerInfo.min_pay_amonut / 100}可用

立即领取

您是老用户,送您2张代金券

5元

适用除连续包月外的其他VIP

24小时内有效

10元

限百度文库VIP-12个月适用

24小时内有效

领取优惠券

您已成功领取老用户福利

已转存到百度网盘

存储在文件夹【来自:百度文库】

去看看

文库新人专享礼包

限时免费

价值¥500+

去文库APP免费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由用户“symcw”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2-24 20:39:44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b/b6/163485.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b/b6/163485.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