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开学考语文试题》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开学考语文试题

以下为《开学考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一寒假开学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某某(35分)

(一)现代文某某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某某、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了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了45.37%。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的转变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人际交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阶层、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与此同时,在社区居民的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从“静”文化到“动”文化。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化。“安土重迁”的习俗不仅支配着个体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共同体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主体、社会空间、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从乡土“礼”治到迁徙“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迁徙中国的契约关系代替了乡土中国的伦理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先,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次,乡土伦理具有习某某,无需专门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约关系代替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基础。

(摘编自段某某《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是依靠户籍制度建立起定居型社会,对血缘、地缘和业缘有着依赖性。

B.截至2020年,中国成为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导致乡土中国完全瓦解。

C.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高某某、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特点。

D.“安土重迁”习俗的形成,跟农民被土地束缚及世代定居乡村、天然稳定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旨在描述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佐证自己的观点。

B.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身份,也缺乏共同的生活或劳动,使农民内部产生分化。

C.随着迁徙中国的形成,人与人之间交往以情感联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流。

D.农民从农村到城市自由流动,既促使“动”文化增强,也促使“静”文化退化。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过去十年,人口流动参与度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明显加大,今后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B.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C.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秩序,因其不断松散使中国开始了迁徙“法”治的进程。

D.人口的迁徙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成当代中国从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迁居型社会。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这一论点,然后从人际交往、内在文化、社会治理理念三个角度展开论证;②作者从人际交往、内在文化、社会治理这三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应的分论点,三个分论点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5.有人认为契约关系代替了伦理关系将使人们的交往缺少人情味,弊大于利。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某某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早晨 陈某某

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某某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某某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某某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

冯某某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

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

冯某某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某某,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

冯某某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

冯某某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某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里掏水洗脸呢。

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手!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某某,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

“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

“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某某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

“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

“开啥会?”

“社员会。”

“开社员会做啥?”

“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

冯某某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

“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

“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某某说。

“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

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

二牛和忍娃转过身,奔跑着走了。

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一阵沉默。

冯某某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

“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

“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

“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

“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

冯某某转过头,瞅着儿子。

“我为你!”

“为我?”冯某某吃惊了,莫名其妙!

“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

“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某某理直气壮。

“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

“那是‘四人帮’捣乱,农业生产受破坏……”

“‘四人帮’垮台三年了,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可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

冯某某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

冯某某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

“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某某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

“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

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

“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

“我不去!”冯某某说。

“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

冯某某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

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某某给儿子寻出路,利用自己的关系很容易地为冯某某谋了一份社办工厂的工作。

B.冯某某作为三队的支书,不偷不抢,社员对他的评价是好人,可见冯某某是个好支书。

C.冯家父子思想不同,观点对立,冯某某言辞尖锐,没给这个做支书的父亲颜面和尊重。

D.冯某某对儿子恨铁不成钢,认为儿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思谋出路,对他做队长充满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描写往往有象征作用,小说开头“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预示着新时代新生力量的强大。

B.冯某某把冯某某等人新订的白纸本子“扔回到原处”的细节描写,说明冯某某对这制度不感兴趣,也反映出其思想守旧。

C.小说结尾对初升太阳色彩的描写,暗示冯某某其实已经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消除了矛盾。

D.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现父子两代,新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多用方言口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①质朴的语言利于表现冯某某等人淳朴的思想。

②这样的语言表述符合农民的身份,读起来形象生动。

③生活化的语言极具地域特色,使读者觉得真实亲切。

小说标题“早晨”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早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寓意着三队在新班子的带领下要开始新的生活。

②早晨是睡醒的时候,象征着三队人民意识的觉醒,要打破冯某某式的旧思想。③同时预示着农村改革的开始,农村新时代将要到来。

二、古代诗文某某(35分)

(一)文言文某某(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某某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某某众十余万秀遣刘某某说杨杨某某秀因留真定,纳杨甥郭氏为夫人以结之。进击元氏、防子,皆下之。至?,击斩王某某将李某某。至柏某某,复破郎将李某某,育还保某某,攻之不下。

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或说大司马秀以守柏某某不如定钜鹿,秀乃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某某:“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耿纯言于某某:“久守钜鹿,士众疲弊,不如及大兵精锐进攻邯郸,若王某某已诛,钜鹿不战自服矣。”秀从之。夏某某,留将军邓满守钜鹿,进军邯郸,连战破之,郎乃使其谏大夫杜威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秀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威请求万某某,秀曰:“顾得全身可矣。”威怒而去。秀急攻之二十余某某,五月甲辰,郎少傅李立开门内汉兵,遂拔邯郸。郎夜亡走,王霸追斩之。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更始遣使立秀为萧某某。

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某某。行至?,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某某,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南,改元,大赦。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遂定都焉。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某某/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某某/众十余万/秀遣刘某某说杨/杨某某/

B.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某某/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某某/众十余万/秀遣刘某某说杨/杨某某/

C.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某某/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某某/众十余万/秀遣刘某某说杨/杨某某/

D.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某某/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某某/众十余万/秀遣刘某某说杨/杨某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簿,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后主簿作为事务官,重要性减弱。

B.甲辰,干支之一,甲属天干,辰属地支,甲辰可用于纪年、月、日,不可纪某某。

C.尊号,即给尊者所加的号,用以表示对皇帝、皇后的尊崇褒美,尊号起于秦代。

D.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秀想方设法削弱王某某力量,进入真定后娶了已投降的刘某某之甥女郭氏为夫人,借以笼络刘某某,在后来的战斗中,重创王某某两员大将。

B.刘秀借察看地图之机,向邓某某说明当时形势,天下之大却仅得区区之地,对于邓某某认为自己先前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表示不解。

C.杜威向刘秀请降,强调王某某是汉成帝的嫡亲,其意在攀附关系,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杜威后来又请求刘秀为己封侯,结果都遭拒绝。

D.刘秀检查王某某的文书,发现自己的官吏有向王某某表示效忠的,甚至还有诽谤自己的,刘秀为安抚人心,公开烧毁那些奏章,智虑深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

(2)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14.根据原文中的内容,概述促使刘秀最后称帝的直接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作者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鼓声响如春雷,闯过险滩惊心动魄的情景。

B.颈联描绘一幅鹘飞鱼跃图景,作者以乐景衬乐情,映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尾联中“黄旗”本指战旗,此处指诗人乘坐的船上的旗帜,“便风”,指任意方向的风。

D.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16.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6分)

①夸张。“地辟天开”写峡内峡外的对比感觉,既描绘出阔远江面的景色,更刻画出了过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欲凌空”采用夸张手法形容腾跃之势。

②动静结合。颔联写“山平水远”的静景,给人以静穆阔达之感;颈联写鹘飞鱼腾的动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态。

③虚实结合。巧妙将“地辟天开”的神话和眼前“鹘飞鱼跃”的现实之景融为一体,将夷陵江面美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自问世以来,它在陆战场上凭借钢甲护体、快速前进和凶猛火力,击溃拦阻、撕开防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不断演进,可视侦察、红外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以及声音侦察等诸多手段“ ”,让现代坦克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藏身,生存力遭到严重挑战。对此,现代坦克当然不会 。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见招拆招, ,让对手对自己庞大的身躯“ ”,是现代坦克“玩转”隐身技巧的不二法门。?可视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值”),③ 。接种的社区成员越多,(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整个社区就越能够避免疾病的爆发

B.才能有效阻断疾病源感染整个社区

C.越能保护少数拒绝接种疫苗的人群

D.整个社区的免疫模式才能发生作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艾青的《礁石》写道:“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是坚强的象征,是困难面前的自信,是不惧强者的藐视,是伤痕累累后的微笑。有人说“礁石”给一个人、一个作为要求生存权利的人,乃至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连续的打击时展示了一种绝佳的生活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礁石”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议论文体,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开学考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开学考语文试题由用户“雨湘潇潇”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2-03-10 14:34:26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5/a2/186723.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5/a2/186723.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