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
德国双元制 教学 模式 的
推广与应用
一、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的基本 概况
1 、双元制 的概念 所谓 “ 双元制 ” ( Dual system ),一般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 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既指称“学校”和“企业”的二元主体,又指称“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德国“双元制 ” 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商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2 、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 1 ) 、 有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构建职教新模式, 加强课程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更切近职业实践,使专业和层次结构更合理,以便 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 2 ) 、 有助于职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资格考试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便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 3 ) 开辟 “ 校企合作 ” 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办学,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 4 ) 、 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职业教育, 增进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真正意义上的 “ 双师型 ” 教师。
3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 1 ) 、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主导。
( 2 ) 、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4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 1 )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 “ 为未来工作而学习 ” ,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 “ 零距离 ” 接触。 ???? ( ? 2 ) 、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 ??? ( 3 ) 、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在采用 “ 以学生为中心 ” 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5 、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优势
( 1 ) 充分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 极性,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
( 2 )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教育经费。
( 3 )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
( 4 )使职业学校备受重视,促进了职业学 校的良性发展。
6 、双元制职教 模式的缺陷
( 1 ) 对企业过分依赖, 使其培养的人才极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
( 2 )过分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
( 3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缺乏 普适性 。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
1 、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 课题界定
( 1 ) 、本土化 及其理论 :本土化, 即 “ 本国化 ” 、 “ 本地化 ” 、 “ 民族化 ” , 使某事物发生转变 , 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 , 在本国本地生长 , 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本土化理论 : 即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教育本土化是将全球化之下的一般教育范式应用于本土教育领域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本土教育的选择性适应过程。
( 2 ) 、双元制 : 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 “ 元 ” ,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
( 3 ) 、双元制本土化 : 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2 、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
( 1 )、 教师资源
① 、文化课教师转行是解决专业课教师不足的成功经验 。
② 、解决实习教师不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校内外职教资源的科学对接 。
③ 、在非教学处室中挖掘专业教学资源 。
( 2 )、 设备资源 : 职业学校的设备效益 = 教学效果 / 成本 , 效益不高的原因:
① 、购置时追求设备的高、新、全,一步到位。
② 、过分听信厂家宣传,强调方便、安全。
③ 、师生存在浮躁心理,好高骛远。
④ 、缺乏必要的考核环节 。
⑤ 、忽视师生的创造力 。
( 3 )、 信息资源
①、 现状:学生依赖教师,教师依赖教材 。
②、 缺陷:教材针对性差,有时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③、 对策:教学内容的研究优先教学方法的研究 ; 重计划,轻教材开辟多个窗口,实现校内外信息的并行传输 。
3 、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模式
( 1 )、 专业模式:
① 、专业型: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
②、 校企结合型 :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工作岗位
③ 、工学结合型:半工半读
④ 、宽基础型:入学不分专业,一年后分专业
⑤ 、模块组合型: 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流水线 ( 流程 )
( 2 )、 教学模式:
① 、四阶段教学法
② 、项目教学法 (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 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 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 , 学生听 从 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 , 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 ; 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 , 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 , 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
③ 、民主教学法 ( 实施从培养重点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平等教学法 ,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 )
④ 、宽基础、活模块
⑤ 、从实验中直接给结论
⑥ 、广而浅的理论,熟而精的技能
(3) 、 管理模式:
① 、教务处下设教研组, 它 直属教务处的实验实习室 , 实验实习室只负责仪器设备管理,不负责教学 。
② 、教务处下设 教研组和实习科,实习科负责实习教学和设备管理。
③ 、学校下设教务处和专业科(平级), 专业科 负责全部的理论实践教学 。
④ 、建立独立 完备 的实训中心, 学生 轮流在实训中心实训 。
⑤ 、 合理进行 专业承包 。
4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征
德国“双元制”的根本标志是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里接受学校教育。其“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两个学习场所 —— 企业和职业学校
(2) 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 —— 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3) 两种经费来源 —— 企业和国家
( 4 )两个主管单位 —— 联邦政府与州文某某
( 5 )两类教学内容 —— 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教学
( 6 )两类课程 —— 理论课与实训课
( 7 )两类教材 —— 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 8 )两类教学文件 —— 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
( 9 )两类师资 —— 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
5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点 ??
( 1 ) 、 教育 同生产 实际的 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 2 ) 、 “ H ”型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 3 )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
该职教模式对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和企业实训师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还定期对各类教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以确保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 4 )科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计
为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保“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通过职业分析,通常将一 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德国所称的“培训职业 ” 。
( 5 )由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
培训企业应遵循法律要求,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职业学校应遵循《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 6 )公平的考试、认证
采取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 客观、公正、规范的 考核办法 。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 7 )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双元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思想。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实训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导引式教学法等。在理论教学培训中突出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在教学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和“目标”学习法,教师大量使用幻灯、投影、实物和模型,采用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记忆。在实训课教学方法上,导引式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的活动突出“独立”二字。项目教学法即选择一个实际项目(任务)交给学生,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独立思考,大胆工作,又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1 、 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 1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遵循 企业需求原则 、 相对稳定原则 、 广泛适应原则。
( 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称职业核心能力)。
( 3 )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呈现 阶梯式课程结构 (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呈阶梯型) 。
( 4 )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 体现出 职业基础的宽泛性 、 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通常称全面加特长)。
( 5 )课程实施以 “ 双元 ” 作为基础:企业 依据 规章 进行 培训 ,学校依据计划进行教学。
( 6 ) 教学活动以受训者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讨论法、 项目引导法等 进行教学。
( 7 )考试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 行业协会统一考核,保证质量, 普遍承认。
2 、双元制课程体系模式
( 1 )企 业: 受训者一方面接受 实用的专业理论 ,一方面进行 实践技能操作。
A. 培训车间 :依据 培训计划 ,按排 培训课程 ,进行 实践训练。
B. 企业生产车间: 受训者置身于 严肃的生产现场 , 参与生产 , 在生产中学习 , 运用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 2 )职业学校
A 、 普通课程 (语文、数学、德育、体育等)
B 、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
C 、实践知识(生产实习技术 )
3 、双元制模式的课程结构及特点
课程,是指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之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它是学校或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切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与微观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唯一途径。
( 1 ) . 双元制 模式的 课程结构
①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组织上所体现的“单科分段式”结构,学校将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课程分为三大类课程:
A 普通基础课(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数学)
B 专业课( 由 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实践性专业 知识四门课组成,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把培养目标所需的各门学科知识综合成与职业相关的综合专业技术知识体系。专业课四门课程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协调,围绕实训课程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的整体,使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呈螺旋上升,为实践课程服务。 )
C 实训课(金工、电子、机加工、电气设备等)
② . 建立 非学科体系的综合体系 —— 以实践为导向 的 螺旋型课程结构
( 2 )、双元制课程模式特点:
①以实践技能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
②注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③综合性理论课体系;
④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
⑤拓宽与培养目标相关地知识面。
4 、 “双元制”培训中的课程设置及特点
双元制模式培训阶段呈 阶梯综合型 ,整个培训期分为由低到高的 相互 关联 的三个阶梯层次 :
( 1 )、第一阶段:基础培训
主要是传授职业基础技能和知识,为下一步的专业教学打好广泛的基础,并为多种多样的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优点:能够保证在广泛的基础培训前提下,再逐渐分化到最终达到掌握专业技术的目的, 以便 适应企业对人才多能和多层的需求。
(2) 、第二阶段:专业基础培训
是继前一阶段的培训,力求为受训者开拓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使之掌握与本职业相关 的 职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 、第三阶段:专业培训
主要传授与职业方向密切相关的、 必要的实际与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之能熟练地从事该职业的工作。
5 、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综合图
/
四、 双元制模式“能力本位”在课程上的体现
1 、 能力 的内涵:
( 1 )、专业能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 的知识和与之相关 的 专业技能。
( 2 ) 、方法能力 : 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科学地安排工作的先后次序 的技能 。
( 3 ) 、社会能力 :具备 沟通、协调、人际关系 等能力 , 以便 适应社会。
2 、能力本位在课程上的体现:
( 1 ) 、课程结构的宽泛性; ( 2 ) 、课程编制的企业性; ( 3 )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 4 ) 、课程编排的综合性; ( 5 ) 、课程实施的双元性; ( 6 ) 、课程比例的实践性; (7) 、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8) 、课程管理的开放性; (9) 、课程评价的实效性。
3 、 有关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 法方面的一些理论
( 1 ) 现代职教教学法的根本属 性 —— 动态教学其宗旨:服务于 学生; 适合于 学生; 有益于 学生 ; 教学研究其实质是教与学的研究。
(2 ) 现代职教教学法的五大要素: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双边的互动;学做的结合。
(3 ) 现代职教教学法的四大组成:
/
////// /
/
//
//
/
( 4 ) 、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关系,教学活动怎样组织,以及教学时空应如何有效的 加以控制和利用,同时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 :造成一种氛围产生一个悬念,引起学习激情。其类型分为: 组合上的教学形式; 场合上的教学形式。
( 5 ) 、教 学 方 法
现代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观的指导下,为完成 教学任务 而运用相应的技巧 进行的授课方式,其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养成能力 。 A 、 启发引导法(演讲启发、问题启发、讨论启发)
B 、直观演示法(演示实验、实物展示、实物分解)
C 、实例讲解法(案例分析、 现场考察 )
D 、问题讨论法(师生讨论、学生讨论、团队讨论、个别讨论)
E 、情景教学法(模拟法、项目法、表演法 …… )
4 、 四导教学法及实施要素
( 1 ) 四导教学法
/① 、领导(教师 学生) : 策划、组织和领导好学生以某课程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特点:单向。
/② 、引导(教师 学生) :采用有效的教学技能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循循善诱,并带有艺术性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特点:单向。
/③ 、指导(教师 学生 ): 运用相 应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反问、解 题、举例、观看、演示以及让学生提问等),进一步在面上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特点:互动。
/④ 、辅导(教师 学生) :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统一的教学 水平而进行的个性化 教学活动,辅导原则上是使“差生跟上,统一进度”。辅导分 课内和课外辅导两种,较普遍的问题课内辅导 ,个别的可课外辅导。
特点:互动。
( 2 ) 、四导教学法的实施要素
教学进程的策划 教学形式的编排
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目标的引入
教学氛围的形成 教学情感的融合
教学心灵的沟通 教学思维的碰撞
教学实施人本化 教学方法艺术化
教学演示直观化 教学内容实用化
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精力的集中
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内容的理解
5 、四 级 教 学 法
/
( 1 ) 、准备(讲解)
首先要作好物质上准备;其次是编写实训指导课教案,教案中要突出做什 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学) 三个重要环节,接着就是上实训指导课,使学生明确本次实训的内容、要求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
( 2 ) 、示范(教师)
学生明确实训任务后,教师要给学生做操作示范。在教师向学生做 操作示范时,必须边操作,边讲解,动作分解(缓慢进行),让学生充分看清教师的每一个操作 细节,如有必要也可以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连贯地向学生做 一次全面的操作示范。
( 3 ) 、模仿(个体)
在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即按照教师已作的示范,可让 1-2 位学生动手模仿操作。要突出试做、理解、说明三个主题。
( 4 ) 、练习(全体)
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这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通过练习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 的 运用。
6 、项目导向教学法
(见下页图示)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能力内涵 :
( 1 ) 、单个能力
?????? 社会方面:适应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团结能力和宽容能力;
??? 工作方面:技能性、知识性、全面性、责任性、准确性、坚毅性和纪律性;
????? 个人方面: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判断性、预见性和果断性。
( 2 ) 、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
目标明确、精确准时、系统工作、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 3 ) 、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抽象能力、迁移能力、系统思考、动手能力。
( 4 ) 、独立和负责能力
参与思考、信任可靠、谨慎行事、自我评价、自辩能力。
(5) 、交往和合作能力
开诚坦率、表达能力、合作工作、考虑他人、公平主义。
(6) 、承载能力
专致集中、耐久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可划分如下:
① 实物媒体 —— 各类工作岗位上的实物或经过改造的实物。
② 文字媒体 —— 如教学电影、电视、录象、摄象、幻灯、投影、 CD 、 VCD 和双控教学系统等。
③ “多媒体” —— 即通过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支持教学和学习的手段,可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④ 教具媒体 —— 各类课程的教学用具。如模型(静模和动 模)、标本、演示台(车),以及各种课堂上用的常规教具 。
(5)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① 要求: 会 —— 熟 —— 精
② 措施:考核、比赛、就业
③ 方法:评估与交流 — 经验、教训、体会
(6)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① 安全意识 ;② 质量意识 ;③ 规范意识 ;④ 节约意识 ;⑤ 环保意识 。
(7)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① 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为实践服务,达到必须、够用。
A 、 顺序:文化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 技能课
B 、 逆序:技能课 — 专业课 — 专业基础课 — 文化课
② 广而浅的理论,熟而精的技能。
③ 模块化教学 : A 、 宽基础,活模块 ; B 、 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模块。
④ 边干边学。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由用户“epercy625”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