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乡土中国》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提纲(教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一、章节阅读指导
通过比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西方社会的基层结构,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 而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社会结构和格局的差别引发了东西方不同的道德观念。
由“团体格局”衍生出两个重要的观念: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二是团体对每个人的公道。团体意志的代理者的“权力”由受治者的同意而产生,因而其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代理者能公平、公正地保证团体成员的权利这一基础之上。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其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由“己”外推。对最主要的亲属,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对朋友,道德要素是忠和信。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即便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仁”, 也得退回为孝、悌、忠、信等私人的道德要素,才能被清晰地解释。
费孝通还进一步指出:乡土社会的传统道德体系中欠缺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欠缺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无论是忠于职守的“忠”, 还是忠君爱国的“忠”, 都更接近的是私人关系中的“义”, 而不是针对团体。正因为在传统的道德里找不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因而也欠缺固定的价值标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八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方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第二段:东西方社会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第三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第四段:“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的观念:平等和公道。
第五段:在基督教的神话中,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被否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西方社会个人人格平等、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相等的权利观念。
第六段: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牧师和官吏等“代理者”的权力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产生。美国的《独立宣言》认为政府也是这样的“代理者”。
第七段:代理者如果违反了公道,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于是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产生了权利的观念,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宪法。
第八段:在以“己”作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与之相异。
第九段:“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从“己”向外推出去的,可以有各种路线,最基本的路线是亲属即亲子和同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另一路线是朋友,与之相配的是忠和信。
第十段: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孔子谈仁虽多,却语焉不详。
第十一段:孔子在积极地说明“仁”是什么时,没有提升到超乎私人关系的高度,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等私人间的道德要素。
第十二段:“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缺乏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仁”和“天下”的观念也要退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中才能清晰。
第十三段:乡土社会不但在道德系统中没有基督教式的“爱” (不分差序的兼爱)的观念,而且欠缺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第十四段: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独立纪念日。
2.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出自《论语·颜某某》: “颜某某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承口章节研议
3.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阶层的人都把修身作为根本。壹是,一切。出自《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无父无君:心中没有父亲和君主。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认为,杨朱主张为己,是心中没有君主;墨子主张无差等之爱,是心中没有父亲。心中没有父亲和君主的人,与禽兽无异。
5. 系维:即维系,维持和联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乡土中国》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提纲(教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乡土中国》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提纲(教师版)由用户“mfkkyv12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