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劣势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劣势分析
供稿人:葛某某 供稿时间:2006-5-25 关键字:长三角 信息产业 产业集群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群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产业群的形成、政府间接培育产业群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中央政策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XX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其结果就是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形成了三个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相对较为成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群。
但是不同区域由于区域性发展历史不同,导致不同的集群发展轨迹,在这三大电子信息产业群中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集群模式即XX集群模式、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以及XX集群模式。
表1:IT产业集群模式对比
集群模式
形成年代
特点
面临的问题
XX集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初期,从事“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中后期,秉承台湾的“专业化分工,群聚式配套”的生产模式。
? 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XX生产,香港出口。明显带有这种外部嵌入型集群的特征。
? 截止2002年,台资企业达4372家。
? 本地工业基础薄弱,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持,主要原料和产品市场都不在本地。
? 企业容易发生区位转移,产业“空洞化”风险较大。
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 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包括资金、企业家和技术等)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
? 大型***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力量。
? 起步晚,但起点高,并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
? 集群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价值创造有限。
? 地区商务成本被进一步拉高,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不再。
? 有限的资源储备,能源(主要指电力)供应紧张。
? 土地资源有限,企业投资项目用地受控。
XX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产业群集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
? 大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退出,给本地中小企业留出了发展空间。
? 综合经济实力不如长三角地区。
? 市场的辐射面相对有限。
? 集群内的企业规模不相匹配,零部件的采购商与供应商在技术、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
资料来源:罗某某、刘某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比较》;汇视研究(MIRU)分析整理
长三角地区IT产业集群发展角度分析,在产业集群规模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一集群模式面临的问题。
1. 集群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价值创造有限
从全国的角度来比较,长三角地区IT制造业基础以及目前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较快,但着眼全球,集群内的大多数企业仍呈现出“橄榄形”的发展结构,即企业发展的软肋在于研发和销售。很多企业在中间的制造环节基础较好,而上游的研发环节和下游的销售环节薄弱,整体上产业集群的水平还很低,区域内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十分薄弱,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单纯的MADE IN CHINA创造的价值将会十分有限。
以浦东地区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依靠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和相对于全球其他信息产业发达地区较低的劳动力价格,来吸引***和相关配套企业的进驻。从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现状看,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目前处于信息设备制造、封装这种劳动力密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少的环节(见图1);集群没有整体进入设计、知识产权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企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能源供应的瓶颈将会严重削弱企业的投资热情,这对于不断完善中的IT产业链无疑将是重大的打击。
4. 土地资源有限,企业投资项目用地受控
2005年,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企业投资项目受限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以浙江为例,由于土地紧缺,许多地方“项目排队等地”:在2004年宏观调控出台后,XX市当年就有52个外资项目因土地问题而搁浅;XX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缺少用地指标,许多企业迟迟不能动工建设。*_**有5家外商投资企业因用地问题耽搁,致使合同外资727.23万美元未能按期到位。
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的从紧、从严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性IT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制约。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劣势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劣势分析由用户“liuyuantang”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