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

以下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1)问题的特征。在解决有关问题时,个体经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同,个体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就是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它的功能。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访谈法的基本步骤。

答:(1)访谈前的准备:确认访谈目的和主要任务,选择访谈对象,制定访谈计划,编制访谈问卷或提纲。

(2)开始正式访谈:①初步接触;②进行提问;③注意记录;④结束访谈。

(3)整理和分析访谈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3.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提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受到遗传因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能力的差异。

4.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人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观能动性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随之逐渐增强,使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2)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5.简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答: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1)边主任应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有:学生的一般情况(成长经历、生活习惯、消费情况等);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气质类型等);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2)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群体情况有:班级的基本构成;班风情况与舆论倾向;学生干部情况;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答: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具有独特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2)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和必要的知识经验。

(3)对学生进行原型启发。(4)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5)培养学生抓住灵感的能力。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答: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制的类型有以下三类:

(1)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欧洲的英、法、西德等国家。即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条轨道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且学费昂贵;另一条轨道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主要培养劳动者,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了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2)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3)分支学制:分支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即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衔接,而在之后的阶段(初中以后)开始有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8.《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概念,你如何理解?

答: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做到: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9.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答:班主任应当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1)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3)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4)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学生向榜样学习。(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才是对高级需要的追求。

★11.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里特征变现方式上的差异。

★1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答: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1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给予教师的启示。

答:(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的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的满足,很容易造成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人的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在以后设法补救,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效。

15.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教育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教育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数。

16.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何心理特点?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有哪些?

答:特点是:自尊心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措施: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17.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答:(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采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方法;保持冷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地讲道理;不要轻易激怒他们,要注意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2)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刚柔交替”,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强度;若他们能冷静的对待错误,则应耐心帮助。应给予多血质的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扎实、专一、坚持到底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3)对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其机敏地完成各项任务;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充足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准备行为。

(4)对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经常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称赞、嘉许、奖励等促进他们的发展;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他们;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要求。

★18.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答:精神: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基本特征如下: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答: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0.课程计划对学校有何指导意义?

答: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计划中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教学时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1.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对学生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他是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4)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5)个别化对待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这种独特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6)整体性发展原则:在心理辅导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整体观,考察学生成长的各种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2.简述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23.简述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答:(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答:(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性趣转化。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性趣主要指对活动目的或者结果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常从是否喜欢事物本身出发来认识事物。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广泛兴趣是个体对多方面的事物具有的兴趣。中心兴趣是个体只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入学后受到教育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

(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来去很快。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

(4)右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小学生受认识能力和动作能力的限制,对事物或活动较少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即使对有趣的事物或活动,小学生也只是对鼓励的现象感兴趣,难以探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5.简述常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答:(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此项训练通常需要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所设计的课题,并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4)头脑风暴训练。是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或构思产生连锁反应,实际上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做法。

26.教师在进行课外辅导时,应怎样提高其质量?

答:(1)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2)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27.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答:(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3)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8.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有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体脑分工的出现。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3)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即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4)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产生。人类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形成了分门别类的知识和学问,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而且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29.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答:(1)分散复习。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2)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因此,识记后要趁热打铁,及早复习,其优点是既省时间,效果又好。

(3)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比连续识记(诵读)效果好,既能及时了解学习成绩,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使复习更具目的性。

(4)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复习效果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能维持学习者兴趣,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复习效果好。

(5)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良好的记忆品质。

(6)复习时注意用脑卫生。脑的健康状况是影响记忆好坏的重要生理条件,它与学习和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脑的营养与适当的休息。

30.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

(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是指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并得以世代相沿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生活模式。文化传统持续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就越大。

31.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答:(1)全面了解,事实就是,突出重点。操行评语要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反映学生的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在学校及班组织的活动中的表现等,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操行评语还应客观地反映学生优缺点,以事实为基础,做到恰如其分、有针对性,对学生起到激励、提醒的作用。

(2)针对性强,写出个性,语言精练。写操心评语时,一定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样写出来的评语才具有生命力、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去反思,进而去改变。操行评语的语言表达要简练、亲切,避免简单的套话,否则会失去评语的指导意义。

(3)积极鼓励,饱含期待。写操行评语时,应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中肯的改正意见。

32.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7-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33.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法。

答:(1)家长教育。包括举办家长学校,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

(2)家长访校。包括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会、学校开放日活动,设立“家长留言”本,放学后与家长进行简短的会谈,以及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观看学生体育比赛等方式。

(3)书面沟通。包括给家长写便条与报喜单,提供家校电话联系卡、家长意见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事件是否为课堂问题行为,二是迅速衡量处理与不处理的利弊关系,三是怎样处理才能凸显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措施:①问题转移法。②话题转移法。③顺水推舟法。④启发引导法。⑤将错就错法。⑥巧给台阶法。

36.试述小学教师如何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答: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小学教师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②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

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教师应对工作充满爱和激情,同时注意加强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灵活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走近学生,尊重学生,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⑤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应坚持以学生教育为主导,协调家庭、社会教育力量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与仪器的选择教案
  2. 作业2:成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故事
  3. 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4. 关于街面防控工作谋划的汇报(1)
  5. 大学生心得体会
  6. 培训考试资料
  7. 用户使用报告
  8.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9加几)ppt课件
  9. 6、第六管理区四进活动实施方案
  10. 幼儿园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及其他各类资金使用的自查报告
  11.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12. 个人研修计划拟解决的问题
  13. 常规教学问题反思
  14. 作业2:成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故事
  15. 成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1
  16. 线描建筑观察与绘画教学设计
  17. 基于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指导
  18. 基于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指导
  19. 《小小少年》解决策略
  20. 附件1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报告(样表)(1)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由用户“_晴子麻麻”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3-10 15:07:04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7a/4b/36616.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7a/4b/36616.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