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垃圾分类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不随手”才是一种文明
社会工作案例背景
《XX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实行一年有余,为全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管理部门推动实行的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根据管理部门印发的《*_**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导则》,我市逐步推行居民在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于收集容器。以本案例违法行为发生地紫御铭园小区为例,小区内垃圾投放点(多功能垃圾分类收集站)开放时间为05:30-08:30、17:30-19:30,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场监督,其他时间不能投放垃圾。
2021年10月,接到小区物业转来线索,居住在紫御铭园的熊某某,涉嫌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执法人员查看小区内视频监控,并最终通过样貌对比和物业提供的地址找到当事人,当事人承认了违法事实,但拒绝接受罚款。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熊某某承认自己并未按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事实,但对于***的做法存在质疑,态度比较激动,对于处罚极度不满。按照社会案例的分析,成因如下:
①从外界因素来说,熊某某认为紫御铭园物业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未满足广而告之的要求,只知道垃圾分类以及垃圾撤桶并点的方位,并未完全了解垃圾投放的时间段,所以造成了其未在规定时间投放垃圾。
②从心理因素来说,熊某某认为未在规定时间内投放垃圾包的不单单只有他,如果要接受处罚,不能只惩戒他一个人。其他业主投放的垃圾包不受到监管,也不会受到公示和其他业主的了解,该乱丢的还是乱丢,也不可能处罚全体乱丢的业主。所以本次处罚从效果及意义上不大,单某某为了处罚而处罚,违背了管理条例颁布的初衷。
③从社会角度来说,当日熊某某丢完垃圾包后,在场的物业工作人员将他拍照报给城管部门,并未事先告知或者劝阻。这也是熊某某最有质疑的问题,作为物业首先应该服务业主,有类似问题发生时,物业应该先告知业主,告知无效后才能上报给相关执法部门。本案例中,物业并未做到相应告知义务,“偷偷的”将照片交于相关部门,这种行为不合理合法,所以导致了熊某某拒绝接受处罚的结果。
服务计划
协同联合
在本案中,小区物业作为责任区责任人应当维护本小区的内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的指导下,进行了长时间的垃圾分类宣传,从19年4月份开始撤桶并点工作,及时制止破坏垃圾分类、乱丢垃圾的行为。小区物业发现该违法行为,并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本身并未有过失,社区、小区、执法部门之间应该互相联合,避免单打独斗,对于熊某某提出的质疑,给出相应的书面证据,才能运用良性监管的方式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
非接触式执法
本案中,当事人无法抵赖违法的事实,核对违法事实和身份等必要信息后,需要当事人亲自在处罚书上签字。因前期与当事人的交流不太顺利,如果采用常规上门执法处罚金的方式,可能会存在当事人躲避、抵触情绪比较大,所以在给予当事人处罚书时,计划考虑邮寄的方式,不与当事人接触,尽量避免现场执法可能引起的矛盾冲突。
认知行为疗法
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案中,熊某某对于垃圾分类及物业的做法存在偏差认知,并影响着他的情绪和行为,拒绝和执法部门沟通。在服务本案当事人时,应找出熊某某观点中的矛盾和谬误,使他认识到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服务过程
事件起因:9月26日 熊某某因乱丢垃圾包被物业举报投诉到城管执法部门,城管执法部门介入,利用监控、物业提供的照片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当事人的违法事实、现场情况进行收集和记录,以此为证据,经调查、审核后,准备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第一次介入 执法部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服务策略,在介入的过程中,采用多方联动及“非接触式”执法的方式,虽然成果并不满意,但是折射出管理、执法、小区三者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说明本社区部分区域已经建立了对垃圾分类投放环节的良性监管机制,体现了社区、执法部门在垃圾分类监管工作中的探索。
最后社工运用服务策略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从当事人的心理出发,解开当事人的疑惑,最终为整个案例划上了句号,从整个案件的处理中,对社区的乱投垃圾的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区依旧会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管理改善小区的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的相关问题,发挥管理和执法的惩戒约束作用,不断推进井亭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垃圾分类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垃圾分类案例由用户“jmuwangyuanzhi”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