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读书笔记摘录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读 书 笔 记
黄某某
马克思《资本论》
黑格尔《小逻辑》
黑格尔《逻辑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读书时间:一九八零年代初
(全书25万5千字)
目 录
马克思《资本论》 4
前 言 4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4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5
第一章 商 品 5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5
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5
3 价值形式或交换形式 6
4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8
第二章 交换过程 9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0
1 价值尺度 10
2 流通手段 11
3 货币 13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14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14
1 资本的总公式 14
2 总公式的矛盾 14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15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6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6
1 劳动过程 16
2 价值增殖过程 17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7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18
1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18
2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18
3 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19
4 剩余产品 19
第八章 工作日 19
1 工作日的界限 19
2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 19
3 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19
4 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19
5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19
6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20
7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20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20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1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1
第十一章 协 作 22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22
1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22
2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23
3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23
4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24
5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24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25
1 机器的发展 25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26
3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27
4 工 厂 28
5 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28
6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28
7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29
8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29
9 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29
10 大工业和农业 29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0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0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31
Ⅰ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31
Ⅱ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31
Ⅲ 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31
Ⅳ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31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32
第六篇 工 资 32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32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32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32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32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33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33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34
1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4
2 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34
3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34
4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 34
5 所谓劳动基金 35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5
1 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35
2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35
3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36
4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7
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37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37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37
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38
3 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 38
4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38
5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38
6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38
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9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39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40
序 言 40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40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40
Ⅰ 第一阶段 G-W 40
Ⅱ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41
Ⅲ 第三阶段W`-G` 41
Ⅳ 总循环 42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42
Ⅰ 简单再生产 42
Ⅱ 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43
Ⅲ 货币积累 43
Ⅳ 准备金 44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44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44
第五章 流通时间 45
第六章 流通费用 46
Ⅰ 纯粹的流通费用 46
Ⅱ 保管费用 46
Ⅲ 运输费用 47
第二篇 资本周转 47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47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8
Ⅰ 形式区别 48
Ⅱ 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48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49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49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50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50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51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51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51
Ⅰ 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 52
Ⅱ 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 52
Ⅲ 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 52
Ⅳ 结 论 52
Ⅴ 价格变动的影响 53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53
Ⅰ 年剩余价值率 53
Ⅱ 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 53
Ⅲ 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 53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54
Ⅰ 简单再生产 54
Ⅱ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54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54
第十八章 导 言 54
Ⅰ 研究的对象 54
Ⅱ 货币资本的作用 55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55
Ⅰ 重农学派 55
Ⅱ 亚当.斯密 55
Ⅲ 以后的经济学家 56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56
Ⅰ 问题的提出 56
Ⅱ 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56
Ⅲ 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v+m)和Ⅱc的交换 56
Ⅳ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 56
Ⅴ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57
Ⅵ 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 57
Ⅶ 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57
Ⅷ 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 57
Ⅸ 对于亚.斯密、施托尔希和拉姆赛的回顾 57
Ⅹ 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 57
Ⅺ 固定资本的补偿 58
ⅩⅢ 德斯杜某某.德.特拉西的再生产理论 59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59
Ⅰ 第Ⅰ部类的积累 59
Ⅱ 第Ⅱ部类的积累 60
Ⅲ 用公式来说明积累 60
Ⅳ 补充说明 61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61
序 61
第一篇 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 61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61
第二章 利润率 62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63
Ⅰ M`不变,V÷C可变 63
Ⅱ M`可变 63
第四章 周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F.E] 63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64
Ⅰ 概 说 64
Ⅱ 以劳动者为牺牲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65
Ⅲ 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及建筑物上的经济 65
Ⅳ 生产排泄物的利用 65
Ⅴ 由于发明的经济 65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65
Ⅰ 原料价格的变动及其对于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65
Ⅱ 资本的增值和减值,游离和系留 65
Ⅲ 一般的例证--1861-1865年的棉业危机 65
第七章 补充的论述 65
第二篇 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 65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的差异 65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 66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剩余利润 66
第三篇 利润率倾向下降的规律 68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的含义 68
第十四章 作用相反的各种原因 69
Ⅰ 劳动剥削程度的增进 69
Ⅱ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69
Ⅲ 不变资本要素的低廉化 69
Ⅳ 相对的过剩人口 69
Ⅴ 对外贸易 69
Ⅵ 股份资本的增加 69
第十五章 规律的各种内部矛盾的展开 69
Ⅰ 概 说 69
Ⅱ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间的冲突 70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到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的转化 70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70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71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72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72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72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割。生息资本 73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73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割。生息资本(续) 73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 73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Ⅰ 74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Ⅱ(续) 74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Ⅲ(续完) 74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国1844年的银行立法 74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率 74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75
第六篇 由剩余利润到地租的转化 75
第三十七章 绪 论 75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说 76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 76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77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第一种情形:生产价格不变 77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形:生产价格下降 77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形: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77
第四十四章 最劣的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78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78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基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78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 79
第七篇 各种收入和它们的源泉 79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79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80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80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80
第五十二章 阶 级 80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的补充 81
黑格尔《小逻辑》 81
导 言 81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83
第一篇 存在论 87
第二篇 本质论 90
第三篇 概念论 93
黑格尔《逻辑学》 98
序 言 98
导 论 99
第一部 客观逻辑 101
第一篇 有 论 101
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101
有之一般分类 101
第一部分 规定性(质) 102
第一章 有 102
第二章 实 有 103
第三章 自为之有 107
第二部分 大小(量) 108
第一章 量 108
第二章 定 量 108
第三章 量的比率 110
第三部分 尺 度 110
第一章 特殊的量 110
第二章 实在的尺度 111
第三章 本质之变 111
第一部 客观逻辑 111
第二篇 本质论 111
第一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111
第一章 映 象 111
第二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112
第三章 根 据 113
第二部分 现 象 114
第一章 存 在 114
第二章 现 象 115
第三章 本质的对比 115
第三部分 现 实 116
第一章 绝对物 116
第二章 现 实 116
第三章 绝对的对比 116
第二部 主观逻辑 117
第三篇 概念论 117
前 言 117
概念通论 117
分 类 118
第一章 概 念 119
第二章 判 断 119
第三章 推 论 120
第二部分 客观性 120
第一章 机械性 120
第二章 化学性 120
第三章 目的性 120
第三部分 理念 121
第一章 生 命 121
第二章 认识的理念 122
第三章 绝对理念 12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4
第一手稿 124
工 资 124
资本的利润 125
地 租 125
异化劳动 125
第二手稿 127
私有财产的关系 127
第三手稿 128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私有财产的本质 128
共产主义 128
需要、生产和分工 130
货 币 131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3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 13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3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4
马克思《资本论》
前 言
这部“读《资本论》摘录与感述”到今天终于输入完成了。它共有15万多字。虽然这相对于整个《资本论》2500多页的篇幅来说微不足道,但它却体现了我17年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研读是那样的醉心,其兴趣、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与耐心“无与伦比”。我似乎可以说:世界上只有极少几个人能够象我那样对“极端漫长”的学术宏篇巨著《资本论》能够始终一贯地仔细研读,在作认真详尽的笔记摘录的同时对之作出自己的“感述”--这种感述曾使我受益无穷,并且它们在17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满意。
在当代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的浮躁心态更难使一个人安下一个读书之心,读一些通俗平淡的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因此象《资本论》那样的书,更不可能是当代的人们所能耐心读得下去的。所以,我深感这部“读《资本论》摘录与感述”之难能可贵,而将其公之出来,以示某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叛逆精神”。
另外特别指出,所有的“读后感述”都是本人1983-1984年读《资本论》的当时所作,现[不管现在看来是对是错]原本打出,未作丝毫改动。
作者
2000年6月4号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经济由于人类的根本需要而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读后感述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于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摘录P12
因而,人就要回到这些关系中去。
----读后感述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摘录P24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摘录P24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摘录P26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摘录P34
商品和货币
商 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摘录P47
每一种...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摘录P48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摘录P48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摘录P48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摘录P48
使用价值只表现在使用或消费中。
----读后感述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摘录P49
尽管自身存在着价值,但它只能借他物才能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价值与自身存在着的价值往往并不协调--或是偏高了,或是偏低了。
----读后感述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摘录P50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摘录P51
“价值--商品价值”(----摘录P51)把交换价值作为自己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摘录P51)
----读后感述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摘录P53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摘录P53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摘录P53-54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通过效率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读后感述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摘录P54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劳动与其说是为了社会[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只不过“为自己”的过程必定要通过“为社会”这个环节而已。
----读后感述
1 使用价值
由物的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对于卖主来说,在它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摘录P48)”时已经得到了实现,尽管对于买主来说只能“是在使用和消费中[才]得到实现(----摘录P48)”。
使用价值的多样性;而劳动使得这多样性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显注地表现出来。
----读后感述
2 价值
由物的量--价值量--决定着的物的价值是交换得以进行的量方面的必要条件,即当价值转化为交换过程才有量方面的依赖而进行下去。但是这个转化往往并不是协调和谐的。
----读后感述
3 价值量
对于卖主来说,他耗费在一使用价值上的劳动--用劳动时间衡量[私人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就是这使用价值所具有的价值量,而对于买主来说,这一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当私人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这种转化往往并不是协调和谐的,当私人必要劳动时间要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卖主便获利;相反,当私人必要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卖主便失利。私人必要劳动时间反比性地受私人劳动生产力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比性地受社会劳动生产力--它是私人劳动生产力的平均--决定。[因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各商品生产者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
----读后感述
4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在这统一体中,一切关系--交换价值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物化而已,只是社会关系的缩影而已--都暴露无遗了。在交换关系里,卖主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象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
----摘录P201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摘录P209
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
----摘录P209
因为相互作用就存在于这些运动形式中。
----读后感述
存在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
----摘录P210
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但是就在这里,这些差异也随着研究工作的进步而消失。
----摘录P211
因为,“研究工作的进步”使得这些差异被一条无形的线[在观念中]“串联”起来了,这样,差异变成了同一。
----读后感述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摘录P212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无限的东西既可以认识,又不可以认识,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摘录P212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读书笔记摘录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读书笔记摘录式由用户“woailebaishi”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