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生新冠肺炎防控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学校)学生新冠肺炎防控手册
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篇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非典)冠状病毒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对热敏感,保持56oC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2.病毒来源及疫情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毒来源:野生动物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存在人传人现象。
3.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患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4.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被感染?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 oC)、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疫区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疫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5.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疫区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6.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
①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②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③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④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⑤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7.为什么密切接触者要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
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8.个人如何预防新冠肺炎?
①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②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
③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不要打完喷嚏后揉眼睛或者接触黏膜的部位。
④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⑤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⑥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学生个人卫生篇
(一)洗手篇
1.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 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2.正确洗手需掌握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掌心。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少到空气不流通或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时要规范佩戴口罩,打喷嚏要遮口鼻。
③出行回家一定要先洗手。
(五)到校篇
①在学校,同学之间说话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②在教室上课时,佩戴好口罩,不交头接耳,不串座走动。
③课间不打闹、不扎堆,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④食堂吃饭按序就座,不共享,不嘻哈,尽量减少逗留时间。
⑤加强饮食营养,不乱吃零食,注意饮水充足。
⑥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保持教室的通风良好。
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不随地吐痰。
⑧如果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请立即向老师和医务室医生报告。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生新冠肺炎防控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学生新冠肺炎防控手册由用户“rtyertrewyggse”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